陸小靜
對于教學設計,新老師總是容易犯這樣一些錯誤:沒有目標意識;在知識點中游離,抓不住重點;有了目標卻沒有方法等。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做了一些思考:
一、站在學生的那邊,讓學生走到最近的發展區
我們常說,三種知識不需要在課堂上教給學生:一是學生已經會的;二是教給學生仍不會的;三是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這與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一些有難度、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又能被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明白了這一點,那么我們便會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這對于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取舍、教學環節的設計會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們會有意識地找到語言訓練點,幫助學生學會語言、語用。但是,我們要時刻謹記,我們所設計的語言訓練點應是貼近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應是切實貼合學生的學情,而不是為了讓課堂顯得有設計感而去設計。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貼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跳一跳能夠獲得的“果子”才是我們應該要教給學生的知識點。
二、把課文當作例子,用教材教
大學時上《教學論》,教師總說:“我們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確實如此,在很多時候,我們都針對課文,也就是教材來設計教案,然后循規蹈矩地傳授學生這一課的知識。然而過段時間我們卻發現,當學生遇到同一類型的文章,他們仍然束手無策。就這樣,我們的教學設計仿佛一直在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我想應該是我們把教材的角色定位錯了,我們要交給學生許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感,而教材只不過是一種媒介、只不過是一個載體。我們要做的是要站在教材的制高點,學著去運用它。
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一名教師,我一直認為傳授方法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就拿小學語文階段的文章體裁來說,基本上可以分為寫景、狀物、敘事。而教師則要總結歸納出每一類型的文章不同的特點,就拿講授故事這一類的體裁來說,我們可以告訴學生故事一般都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起因、經過、結果。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去理清文章脈絡,這也有利于學生的理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