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
在課改深入發展的現階段,重新認識美術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如何結合實際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讓美術課堂更精彩,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下面,結合我的工作,談談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讓美術課堂更精彩。
一、合理整合——激發學生創作動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就要讓我們的教材和教學符合學生的意愿、興趣和認識規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現有的教材進行整合,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更能體現出課程的人文性。
“整合”教材是將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綜合起來,使各個知識點之間相互照應,融合為新的主題,形成自己的思路。備一堂課,不能只看這一課、這一冊教材,要瀏覽全套教材,從中了解這套教材的總體編寫思路。要看到每個學段教材的課程內容,教材結構的縱橫關系。因此,在上《戲曲》一課時,我對全套教材進行了認真的瀏覽和梳理,同時經課前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對京劇行當的相關知識,如人物服飾、造型、表演等的了解幾乎是微乎其微的;同時,學生也渴望了解京劇知識,基于此使我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了調整。首先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小組交流;其次,我請來了我校的京劇票友鹿老師為全體學生進行題為《入園方知春如許——京劇知識講座》,鹿老師在課堂上教了幾個京劇中常用的動作,如生角的“走步”和旦角的“云手”,然后再請幾個同學比賽表演。那節課,學生跟老師模仿動作時勁頭十足,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通過講座,學生深刻感受到祖國戲曲文化的精深,從而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為本課用水墨表現傳統京劇人物奠定了基礎。
操作流程:
課前調查— 活動策劃—形成作品—課后反饋
當然在“整合”的同時,應該把握好學科特點,整合的內容始終都是為美術服務,融入的文學、音樂等都是輔助性的。那么一堂課下來,應該讓人明確感覺到你上的是美術課,而不是其他學科。
二、走出常態課——激發學生興趣
例如《精細的描寫》一課, 如果是按照常態的形式來安排,因為受到硬件的限制,如教室小、寫生用具少等等,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將收獲甚微。我深知濃厚的興趣是創作的催化劑,是成功的動力,為激發學生興趣,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從“寫生”一詞入手,提出以臨摹為主只是簡單的繪畫形式,寫生才是美術學習的關鍵。為了點燃學生寫生創作的熱情,我從寫生用具的收集開始做起,突出一個“新”字:于是在我們的寫生桌上出現了旅游鞋、姜和玉米等等,這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這是一節線描課,學生以往已接觸過,但是因為平時運用得比較少,所以技法方面還不熟練,不知道如何用線進行精細的描寫。在授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旅游鞋、姜和玉米等物象的觀察與分析,發現物象中線的美感,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相互交流,培養合作與探究意識。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熱情依然不減,久久不愿離開教室。
三、合理補充教材
美術教材篇幅有限,需要給學生更多的信息,教師可以補充或開發新的教材,但補充和開發新教材的前提是盡可能“吃透”并“利用”現有教材。
教材給了我們菜名和配料,如何炒才有營養而且好吃,這就需要“轉化”,即把教材內容變為合理有效的課程。在對教材的處理上,要有自己明確的認識、見解。如,本課的主線是什么,知識脈絡是什么,哪些是新知識,哪些是以往的、需要復習的知識。在教學六年級《留給母校的紀念》一課時,在前測的基礎上,我發現,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國畫、蠟筆畫、水粉畫等不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充分實踐過,唯獨對紙版畫了解很少。雖然從一年級開始,教材就不斷向學生滲透有關版畫知識,如一年級《身邊的印痕》、二年級《拓印樹葉真有趣》、三年級《大嘴怪》、四年級《刻印的樂趣》等等,但是缺乏一節完整的紙版畫。為此,何不利用這個機會將此補上呢?我在教學中延伸和拓展了這個內容,以“你想創作一幅怎樣的紙版畫作品留給母校作為紀念呢?”為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作業前,我出示了大量的紙版畫作品引導學生欣賞,由于這個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性認識,思路明確,想象豐富,表現了強烈的創作欲望。
四、發揮優勢——創編校本教材
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發揮自身的優勢,根據自身專長和學校辦學特色,編寫出本校美術教材,形成學校美術特色。
為此,我結合自身優勢,在美術課堂中開展《葫蘆畫》系列,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葫蘆作為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它的名字發音近似“福祿”,象征著福氣和富貴,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我從課程角度思考葫蘆畫藝術教學,將葫蘆作為載體,從帶領學生搜集葫蘆開始,再到引導學生欣賞葫蘆畫作品,最后通過觀察不同品種、不同外形的葫蘆,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創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整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更讓學生體會到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為以后能自覺投入保護與搶救民間藝術的行列中奠定了基礎。
總之,合理使用美術教材提高教學實效性,是當前我們美術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是充分展示美術教學魅力的基礎。我們只有吃透教材,以教材為主線,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特長,用好、用活教材,從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角度去開展美術教學,使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身邊比較容易得到的物質材料創作出來,和同學們一道分享美和快樂,那不是很好的美術課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