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江
【摘 要】多媒體信息量大,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運用多媒體,能把視、聽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實踐證明:深挖教材,確定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總體思路;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釋疑解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形聲構圖,在視聽中感受美,是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 ? ?多媒體信息技術 ? ?興趣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融合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實現這些結合,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然而在我們的教學中卻存在著“課件滿堂飛”現象,致使學生無所適從。新課程要求我們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那么,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把握多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以達到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的目的呢?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些自己的點滴想法:
一、深挖教材,確定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總體思路
多媒體的綜合使用,能將課文的內容以聲感、形感、色感、動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其在學生的大腦里留下鮮明的形象。如《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全面欣賞大榕樹的美以及群鳥紛飛的壯觀景象,使學生受到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教育。但因學生與課文中所描繪的境界相隔甚遠,單純透過語言文字很難理解大榕樹“枝上又生根”的神奇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根據本課的教學要求,為了達到激發興趣,深化認識,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應進行多種媒體的組合使用——導入重插圖、學文用投影、朗讀用錄音,在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自制的復合式抽拉投影片,體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感,待到最后播放眾鳥紛飛的錄像。這樣循序漸進,帶著學生走進教材,輔以看聽說想讀練的訓練,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實踐表明:能牽動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興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是創設情境的最佳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視線聚集于特定的學習對象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丑小鴨》一課。上課開始,首先出示幾幅美麗的童話圖片,讓學生猜猜是哪部童話,眾人描述一人猜,最后落腳到“丑小鴨”上,逐步把學生引入“丑小鴨”的境遇之中,與丑小鴨同喜同憂。在學習過程中加之哀傷的音樂和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如同置身于美麗的童話中,隨著文中各種人物和境遇的出現,學生入情入境地學完了課文,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三、釋疑解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從教材的內容看,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弄清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得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重點是理解科學家做實驗的初衷及經過。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應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使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形可見,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在開始揭示課題時,采用一張幻燈片,燈片上畫有蝙蝠和飛機,并設計如下問題:圖片上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的交通工具,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這樣既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四、形聲構圖,在視聽中感受美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學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通過不同的藝術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呢?這就要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因為從審美心理來說,情感是最活躍的因素,它既廣泛地滲透在其他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與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審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動而進入想象,趨向理解。
多媒體教學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形象的直觀畫面結合在一起,為語文教學提供帶有極強感情色彩的形、音、義統一的信息集合體,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興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會通過朗讀幫助學生感知課文的情感內容,以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同樣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讀出感情,引起別人共鳴,而有人平鋪直敘,沒有絲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朗讀的教學還不盡如人意。許多時候,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教學主體水平的高下。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時,課文朗讀可以交給專業人員來完成,他們能夠很好地把握課文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課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圖片、聲音、音樂等多媒體手段一起參與進來,可以渲染氣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幫助學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調。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的朗讀配有音樂、文字、圖片,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根據課文朗讀的進度而自動切換,朗讀聲情并茂,音樂渲染,使人仿佛身臨其境,這對理解課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畫面、聲音的輔助手段,無形中豐富了課文的審美空間,增加了課文的表現力。
可見“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電教媒體,通過美的藝術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審美情感,使學生真正進入“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是實施語文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王金霞.有效課堂研究的實施和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