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俊
【摘 要】音樂藝術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它的表演、欣賞、創作等各個環節,均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獨特的創造行為。因此,音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
【關鍵詞】音樂教學 ? ? 創造能力培養
在音樂教學中,要努力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作為教學中大膽嘗試的目標,通過活潑而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
一、巧用發聲練習激趣,引入創新活動
選擇適合學生的發聲練習,有利于讓學生對自己的聲音狀態進行調試,做好歌唱的準備。如何讓學生喜歡發聲練習并對后面的內容產生興趣?根據學生好動,喜歡模仿的特點,我用“小熊跳舞蹦嚓蹦”“小猴猜拳剪子布”“青蛙唱歌呱呱呱”等動作形態編成好聽易唱的前一樂段,讓其邊唱歌邊做自己喜歡的動作、游戲,另一樂段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聲音、動物、形態等進行即興編創,然后在教師的音樂伴奏下進行作品演唱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既覺得輕松又覺得好玩,為下一步的課堂內容做興趣鋪墊。
二、自編旋律,讓學生領悟創造的樂趣
開始讓學生嘗試編創小段的音樂時,學生們往往會很懼怕,不知所措,覺得創作樂譜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其實我們可要求學生先為老師指定節奏,即興加上音高唱出來,或為一串已編排好的音高即興加上節奏唱出來,或為指定的音列任意編唱,還可以用指定的音來進行旋律“接龍”。另外,可以讓學生根據旋律特定的故事情節或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來選擇所演奏的樂器或旋律的音區位置等進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找出規律,消除懼怕心理,找到創作的樂趣。
三、自編律動,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如果說音樂是一種有聲無形的語言,舞蹈是一種有形而無聲的語言,兩者的結合則是感情的并發與直白,它往往能把事物表現得豐富而形象。邊唱邊跳是小學生最為喜歡的形式之一,它能給不同的歌曲賦予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有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上學歌》描繪了一幅少年兒童懷著喜悅心情,早早到校,愛學習、愛勞動的富有激情的畫面,它由“太陽”“花兒”“小鳥”“學習”“勞動”五個情緒組成,生動地展現出小學生在“快樂的一天”中的學習和生活。首先可引導學生談談上學第一天的感受,帶著目的,讓學生完整地初聽音樂。接下來可根據插圖及學生自己的理解進行提示:“早早起”我們要干些什么?并要求學生用動作表現出來,這時學生會表現出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在“上學校”情節時,學生會表現出背書包、過馬路、跨小溝等動作。“愛學習”學生又會表現出舉手發言、朗讀、扮演老師等形態。在“愛勞動”情節時,學生更是坐不住了,有的灑水,有的拖地,有的擦窗戶。我讓學生自愿分成六個小組,讓學生自由想象,創編動作表現每個音樂情節的內容,鼓勵學生編創與眾不同的動作,并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教學內容完全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容易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不僅是對學生創造力的肯定,更能激發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編創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多維思維、求異思維,發展協調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成長。
四、創編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感悟意境美
學生結合圖片提示和音樂內容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編成小故事,然后講給同學聽,不僅能鍛煉膽量,豐富想象力,還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如欣賞印度歌曲《搖籃曲》,教師先結合課本中的插圖,引導學生編講圖中有什么,她們在做什么,為什么“她”要唱搖籃曲,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后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再引入新課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興趣很高,經常參與活動的同學不論是膽量、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皆比過去有所提高。
總之,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無一不體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也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能力;既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學大發展的今天,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的倡導之下,新型的教育理念對我們廣大的音樂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教師自身要有創造意識、銳意進取意識,敢于攀登新的高峰,才能成為創造型學子的領路人。
【參考文獻】
[1]石琳.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幾個途徑[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213-215.
[2]秦月. 小學音樂教學與舞蹈教學相結合的體驗[J]. 大眾文藝,2013(14):214-215.
[3]明月輝. 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 學周刊,2014(05):221.
[4]郭寧. 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人為本[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S1):138-139.
[5]周蕊. 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之多維因素探究[J]. 大眾文藝,2012(22):238-2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