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性很高的科學,可以說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過程,它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活動按照一定過程、步驟,通過適當方式緊密結合起來的過程。1999年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美育納入了素質教育的范疇。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創造教學過程的美是現代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一、教之美
1.教師的儀表美
儀表是人的門面,作為教師就更需要注意自己的儀表了。比林斯曾說過:“一般來說,一個衣著干凈的人其道德也是高尚的。”教師的衣著最起碼的要求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并做到得體、大方。學生通常通過喜歡某一教師,再喜歡他所教的課程,這便是古人說的“親其師,信其道”了。為了學生,也為了自己的形象,教師完全有必要注意自己的儀表。“人的內涵便是提升美的境界,靈與肉的清潔或純潔能把人升華到最高境界。穿戴整潔的意識絕對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它僅次于一個清白的良心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儀表令人振奮,并可增強自信心,這將會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2.教學設計美
教學設計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影響巨大。教師應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去熱愛它,教學設計如同雕刻藝術品一樣,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投入。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涉及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教學結構、新課導入的藝術、提問的藝術等一系列的問題。一般說來,開頭引人入勝,發展流暢緩和,高潮突兀迅疾,結尾余音繞梁。而環節的轉換,節奏的控制,感情的表達,更要錯落有致,曲折生姿,使整個課堂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因此,每一次的教學設計都是一種創新,一種對過去教學的反思與總結。
3.板書美
板書是一個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現代科技如此發達,黑板的作用也不能廢棄。中華文字與其他任何國家文字相比,其中最顯著的優點便是它獨有的審美功能。書法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字如其人”就是這個意思。書法的魅力會同你的人格境界一同邁進。不同的板書呈現出不同的美。教師的字寫的好,學生欣賞板書便是一種無形的審美教育。
4.課堂情境美
課堂情境美可由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實現。教師也可通過描繪,由學生自由想象而產生意境美。品味高的教學前提就是教師要創建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同時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譬如,詩歌的朗誦可以配一些相關的情調音樂。講到青藏高原時,可播放青藏高原雄偉壯麗的高原景觀。這種時空效應是口頭解說所無法替代的。在現代教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率,并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新的課堂情境。
二、學之美
1.學生的個性豐富化
素質教育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因材施教。我們期待著他們的個性如同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素質教育提倡的是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一個由個性特色組成的大集體最具有活力。學生的個性美是他們自我尊嚴的一個象征,教師不應該把學生培養成會聽話的“奴隸”,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要尊重學生,還要尊重他們的自主與創新精神。適時地培養學生們自己的興趣,這種教育不僅僅陶冶了他們的性情,更是讓他們懂得生活是多么可愛!
2.團隊協作精神
團隊意識及團隊精神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集眾人智慧取長補短是當今優秀人才必備的基本修養。個性的力量只有與團隊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效用。一旦形成了集體力量,班級就能隨著正確輿論的導向航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比較多的討論、分析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借鑒,善于合作集智取長。如共同解決知識疑難,友好協作做實驗,熱烈討論辨是非,學習借鑒他人巧妙的解題方法,高超的實驗技能,良好的讀書求知方法和習慣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創造、發展和培養。
3.創新之美
實現創新之美,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首先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合理的能力結構、靈活的思維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特征,這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發揮其主導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在心目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看作一個自覺能動的具有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人。
要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就必須激發他們的興趣。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老師自身要博學多才,要富于激情,以豐富的知識、新穎的見解、真摯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扣響學生的心弦。其次教師還要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更大的勇氣和毅力去探索新知,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才會得到開拓,他們的潛力才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讓興趣來點燃學生們的學習激情才是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最佳捷徑。
三、教與學互動之美
從根本上說,教學過程是一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包含著師生、文道、講練等多重矛盾關系。要使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學的規律與要求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重要的原則是和諧。教學過程的協調、和諧,要求在課堂教學的流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訓練等多重矛盾達到盡可能美的統一,以實現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雙方機智之光的閃耀,都來自教師和學生的雙方高度融洽。這種融洽與和諧在優化的課堂教學中就表現為:教師教學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和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
(作者單位:安徽省太和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