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翰額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著名文藝理論家錢中文先生說:“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知,要有同情和憐憫,要培養真摯的充滿人性的品格。”它是對人的終極關懷,是人的靈魂食糧,沒有它,人的靈魂就會蒼白而空虛。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感知具有審美意義的文學形象的過程中,觸動他們的認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要灌注人文精神。
一、構建和諧課堂,彰顯人文關懷
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精選學習內容,因材施教。針對學困生學情,對內涵深刻、意蘊豐富的作品,應采取適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放慢教學進度;在容易產生分歧和不同理解層面的關鍵處因勢利導,及時提醒和點撥,使他們不掉隊,增強其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積極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優生的潛能,與學困生結對幫扶,給學困生更多的關愛,給他們必要的支持和鼓勵,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或擅長的技能,采用輪流發言、上臺板書、表演課本劇等形式,讓他們也獲得成功的體驗,品嘗成功的喜悅。
教師對待學生要做到“微笑”“點頭”“專心聽他講”。“微笑”,表示友好、親密,是對學生的賞識;“點頭”,表示贊許和接納,使學生勇氣倍增,積極思考;“專心聽他講”,體現著教師對學生意見的重視與尊重。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凸現人文思想
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但是,給予不同的個體以同樣的尊重,這是人文精神對教師的起碼要求。如果我們采取填鴨式教學,這種差異性是不明顯的。當我們以人文精神重新設置了課堂結構之后,我們就要以更大的投入去面對每一個學生,量體裁衣,使教師真正像春風那樣,吹拂每一棵秧苗,不可以己之喜而喜,不可以己之惡而惡。這就要求我們的每一個老師在提高自己素質的同時,還必須充滿愛心,只有這樣,我們的受教育者才能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如教學《宋定伯捉鬼》時,我讓學生集體討論文章的主題。學生的觀點大體一致,有個學生卻舉手發言:“文中的鬼,笨頭笨腦,老實巴交的,自始至終沒有一絲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倒是宋定伯,從一開始就打定了要捉鬼買鬼的主意,一路上使盡了欺詐的手段……”我當時肯定了學生敢于思考的品質,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個意見確實與眾不同,它和我們原來的想法比,哪個更好?”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又凸現了人文教學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繼續深入。
三、狠抓課外閱讀,進行人文教育
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錢理群先生說:“通過引導正確的閱讀習慣,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以終身受益,即為他們打一點‘精神的底子。”明確讀書是培養人文素質的最好途徑。接著要提示閱讀習慣,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高低,規定一定數量的選讀書目。作品包括中國古典名著、外國文學作品、現當代文學作品,還有理想類、智力啟發類、中學生熱門讀物等。
通過課外閱讀,學生的思維寬度大大超過以前,更多地反映了對社會生活的熱切關注和對人生的冷靜思考。寫作也更注重個人感受,不拘泥于定性的判斷,感受真切、獨特:為作品中的人物的行為而感動,為他們坎坷的命運而唏噓,也為他們那睿智豁達的心胸而贊嘆。課外閱讀全面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深深體會到讀書的樂趣,不失為一種開放性的語文教學——“人文教育”的有效嘗試。
四、評價學生的作文,傾注人文情感
評價學生的作文不僅僅是用分數和等級界定,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應該體現激勵為主。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個體在某一活動中獲得積極肯定的情緒體驗時,他會傾向于反復參加此類活動,成功的體驗能激勵他進一步成功。因而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我盡力傾注人文情感,采用以激勵為主的評價方式。
我批改作文時,評語都要求親切真誠,盡力發現文中的亮點,尊重學生的情感;對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指出并提出修改的建議,體現了激勵性和指導性。如“這篇作文無論是從立意還是從選材來看都不錯,但是詞匯不夠豐富,缺少局部語言亮點,沒能給人應有的文采沖擊。如果你以后注意閱讀與積累,相信你會打造出精品,感動更多的讀者。”“這篇文章很有創意,富有個性,文采飛揚,只要你在文學方面不斷努力追求,你定會成為第二個韓寒和郭敬明的。”……只要多傾注人文情感,那么學生的寫作欲望將被大大激活,學生將真正做到自主作文、快樂作文,從而寫出情感真摯、文質兼美的文章。
五、加強語文課的人文性,提高人文素養
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給我們留下了內涵豐富的人文科學經典。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儒家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仍可作為我們今天個人修養道德的借鑒;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仍可作為我們今天做人的準則。而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把憂國憂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巔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些不斷求索、舍身為國為民的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這些人的精神匯成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華。語文教學如果講授這些人文瑰寶,既有知識,又有思想內涵,同時飽含審美情趣,最終就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語文課堂既是知識傳授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語文教學必須要灌注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道德,健全和發展學生的人格。學生在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也會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寬容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只有這樣,語文教育真正的春天才能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