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東
【摘 要】學校德育工作實質性缺失,既有教育體制的原因,又有學校德育制度的原因。中國教育受世俗觀念及就業壓力的影響,忽視了人的發展,傾向于功利化,導致學校德育工作空泛化、形式化。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主導力量,師德的塑造尤為重要。
【關鍵詞】德育 ? ?管理 ? ? 發展 ? ? 人格
林崇德教授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目前,加強德育工作已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盡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加強德育工作的文件頻頻出臺,從學校管理到課堂行為,各項德育規定和要求應有盡有,但都只是紙上談兵,德育工作始終無法走出低谷。理性審視德育低效,林林總總的的學校德育制度為何沒有內化為學生的自律信念,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呢?筆者以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質性缺失是導致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一、目前,中國教育的大背景仍是應試教育,主管教育的地方政府官員與學校的校長尤為看重升學率,學校制度的確立,評價教師的機制皆以教學成績為落腳點,德育工作不被看重
每年在很多地方,從社會到學校都會重獎中、高考成績突出的教師及學生,無形中都在為應試教育搖旗吶喊,推波助瀾,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中國教育積重難返,工作的方式、重心難以改變,教育自然趨向功利化,遂引發了德育潛規則的滋生。學校評價學生,僅僅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好替三好”,只要學習好,即使犯了錯,教師的批評也是不痛不癢,蜻蜓點水。若成績差,哪怕犯了小錯,批評也如暴風驟雨,鋪天蓋地。有些教師全然不顧該生在平時的表現,反差之大,讓學生情何以堪!事關教師切身利益的工作考核和職稱評定,則往往以教師的教學成績、論文發表、公開課等為量化標準,有的只是定性的、含糊的底線要求。這必然導致教師學科教學傾全心,德育工作憑良心,干好干差一個樣。
二、德育制度的反人性及簡單、形式化
1.學校的德育制度是德育管理者制訂的,它具有壟斷性、指令性和單向性,沒有學生參與和約定,自然不會與學生達成共識。即使班級的《學生公約》也由班主任越俎代庖,滿紙的規矩、禁令,缺之生本理念,學生的道德內需得不到滿足,也就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和接受。消極應付、知行脫節也就不可避免。有些學校的德育制度甚至是壓抑學生天性的,其本身就是不道德、不合法的,處處凸現管、卡、壓,違背了德育促進學生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宗旨。即使遇到不公正待遇也不得申辯,學生之間發生語言、肢體沖突,不分起因和緣由,各打五十大板。整個管理過程中,學生沒有自主權、話語權,有的只是被壓抑和絕對服從,學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淪為規范的“奴隸”。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創造性被抹殺,道德成長無從談起。對學校而言,德育就意味著校紀校規,德育工作者都將主要精力放在校紀校規的教育上,通過層層管理,把學生置于這張無形的大網中,只要不出亂子即可。
2.濫用德育量化。做好事加分、分錯事減分,室內、區域衛生整潔加分,臟亂差減分等。年終各項表現加分,排名就是德育結果。至于學生在“加減分”之后是否養成自覺的行為;教師在學生學習生活中,如何做好、做細、做通思想工作,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取向;如何教會學生與人溝通、與人為善;如何教會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卻考慮得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這必然使學生的道德內化嚴重受阻,導致言行疏離等雙重人格的形成。須知:人的所有才能必須要建立在健全的品德、人格支撐之上,只有學生忠實履行了做人的準則,有了較高的做人品位,他們才能承擔學生、事業、社會的重擔。
三、師德的塑造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指引,需要品德高尚的教師,畢竟,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主導力量,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所以,教師職業承載著太重的社會責任。
如何加強師德修養,除了學校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制定激勵機制外,主要靠教師自身。首先,應轉變職業觀念,把教育事業看成一個有理想的事業。沒有理想不僅會迷失職業方向,更會損傷自己。其次,養成閱讀的習慣。多讀書,讀好書,勤思考,善感悟。讀書會使你變成一個有內涵的人,知識淵博的人,一個學生尊重、喜愛的人,一個能辨別真假、美丑的人,一個能讓學生崇拜的人。“親其師則信其道”,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再次,淡泊名利,懷揣一顆平常心,不要為了所謂的“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之類的榮譽,一味打壓學生,使學生淪為為自己獲取功利的學習工具。要知道,做人比學習更重要,這關系到學生以后能不能更大程度地發展,能不能有尊嚴地活著,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們都在譴責這個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難道我們就不能有信仰、有理想地去做一些 有意義的工作?當然,教師師德的塑造是個大題目,內涵豐富,這里就不贅述了。
德育的終極目標是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以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最終使其有道德地生活,而道德文化的培養,需要學校德育制度一以貫之地導航與推進。提高德育實效,必須從教育的根本變革開始。唯有如此,學校教育才能“以人為本,回歸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