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東華
【摘 要】德育教學在小學教學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受到小學學校教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目前小學德育教學還存在弊端。德育教學本身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遵守校規校紀,使教師在學生管理方面更加輕松,而對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心理發展的作用并不明顯。因此,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就成了現今需要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 ? ? 教學目標 ? ? ?教學方法
1 引言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德育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對于其他的教學方面來說,德育教學在小學教育中所面對的難題更多。一方面,小學生正處于人格成型階段,其接受能力是需要考量的;另一方面,小學德育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也導致了教學有效性受到限制,使得學生的德育發展十分緩慢。此外,德育教學還未發展成為一項十分完整的學科。雖然德育教學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識,其重要作用也得到肯定,但是由于課堂時間以及教師資源等問題的限制,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是十分困難的,其最后的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要徹底解決小學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學有效性,就必須尋找小學德育教學的關鍵點,即探尋德育教學新路徑,使小學德育教學能夠深入到學校教育當中,使小學各科教師都能夠得心應手地在教學過程當中完成德育教育的使命。
2 德育教學新路徑
2.1 樹立德育教學目標
在做好小學德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最基本的關鍵點。所謂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務和所要達成的基本目標。要提升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找對教學目標是最根本的辦法。對于小學德育教學來說,梳理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后續的教學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再探索小學德育教學的新路徑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的德育教育,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要樹立以賢德教育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準則,朝著這樣一個大方向進行發展,首先要確定,“德”這個字應當來自于學生的內心,而進行德育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播種,在學生內心之中播下賢德的種子,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讓這顆種子不斷地生根發芽。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學生自身的不斷發展,使得學生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充滿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的人。因此,在小學德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德育教學的實施者,其自身必須具備賢德的品質。教師應該從自身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為人處事等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2.2 改革德育課教學方法
要提高德育教學的有效性,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就是改革德育課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不一樣的促進作用。對于小學德育教學來說,合理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還將使小學德育教學整體得到發展。
德育課的教學方法要采用能夠讓小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德育課的教學目標是有目的性的,同時也是具有層次性的。在這之中要注重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不能盲目地采用枯燥無味的教學方法,而應當適當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以往的德育教學主要是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師的說教占據了課堂的主體。這種方式不容易讓小學生接受。因此,要結合實際的例子和具體的活動來為學生展示德育的作用。當然,初始階段要認真講好理論的基礎課程。因為這些都是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所總結出來的客觀的基本規律,它們的重要意義不必多言。或者說,只有經過了這些基本規律的洗禮,才能讓學生理解更加深層次的德育內容。要注重使用一些實際的例子或者組織一些活動來進行講授和闡述。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性,因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是需要學生的自身發展為基礎的,只有學生真正意識到德育的關鍵性,才能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步步引導。比如在城市環保活動期間可以組織小學生走出校門,去街道和社區觀察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之后讓學生們寫出實踐活動的心得,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日后除了避免自身出現這種行為之外,還會盡力去制止身邊的人出現這種行為。這是一種讓學生對抽象理論產生深入理解的好方法,讓學生不僅對這些德育知識的具體輪廓有印象,而且這種深刻的體驗將使他們在日常行為中注重自己的環保責任感,最終公共道德也將有所提升。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將德育知識深入地理解和消化,而且能夠收到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
3 總結
辦好德育教學對于小學教育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索小學教育中德育教學的新路徑,改善現存的德育教學的老套模式,注重對德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對教學內容的創新和提升,要將之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加強其針對性和接受性,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以期收到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玲.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時代:教師,2011(9).
[2]余作棒.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德育教學的創新策略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