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玉
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不僅能開闊視野,增知啟智,還能促進思考,提高寫作水平。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影響語文課的質量。閱讀教學,不能不重視啊!
關于閱讀教學,我認為,教師應首先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不是一句空話,語文老師應該把這句話真真切切地用于語文課堂,那樣語文課堂才會精彩。因為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學語文的熱情,有了熱情才會有學好語文的欲望,這種欲望才會在學生上語文課時變成一股強大的動力讓學生充分享受語文課堂,在語文課上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師生共同努力,默契配合,于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并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知識帶來的愉悅。
教學生讀,首先要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愿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識水平。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的,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選擇的內容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體裁應多樣,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
教學生讀,其次還要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 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學生要學一篇課文,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都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讀書的熱情也提高了。
第三,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也會讓孩子們愛上讀書。如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第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更會讓孩子們愛上讀書。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同樣,閱讀也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這樣學生在課外就能自主地進行閱讀。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在課外進行自主閱讀的有效途徑。
閱讀的方法歸結主要有以下三個:
1.按順序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讀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順序朗讀,弄明白事情是從哪說起,先說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文章主要講一件什么事情。試著找出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或段,細細體會這些詞、句、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語速、語調或語氣朗讀就能表達作者的這種感情。
2.分步朗讀,評讀賞悟,通讀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后,就應分步賞讀文章。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應著力指導學生養成適當地提出問題的習慣:“這本書大概講什么?”“主題是什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有什么意義?”“給我們什么啟迪?”;并且明確地告訴學生,僅僅會提問題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回答問題,引導學生用筆在字里行間、文章的空白處圈點重要的詞,畫出重要的句子記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對閱讀產生更大興趣,調動了積極性和主動性。
3.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重視閱讀效果,注重正面引導,給學生閱讀的時間,給學生閱讀的內容,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就能讓孩子們愛上讀書,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