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艷華
《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分析問題中數量之間的關系,會正確地解決問題。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會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課前小研究
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按要求先獨立完成,再小組討論)
例11:張燕家養的3頭奶牛上周的產量是220.5千克,平均每頭奶牛一天產多少千克?
(認真分析題目,你能用幾種辦法解決?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通過對例題的分析討論,你認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實施過程:
一、學生獨立完成前置性作業
二、探究新知
(一)導入新課:數學源于生活,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去解決問題。針對這個課題老師給同學們留了課前小研究,你們愿意把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分享給組內的伙伴們嗎?(生:愿意)
(二)組內交流成果。(達成共識,保留意見)
(三)小組展講,全班交流成果,探究新知。
1.展講小組的分工:①組長組織本組匯報程序,“有請一號發言人某某匯報本組的成果”;②一號發言人負責匯報本組的成果;③二號三號發言人做補充及指正本組在匯報時出現的錯誤。
2.匯報的內容:
發言人:下面由我代表我們組發言,題中有兩個已知條件,分別是“張燕家養了3頭牛”和“產奶量是220.5千克”,問題是“平均每頭奶牛一天產奶多少千克?”我們組的解題思路是:先求每頭牛產奶多少千克,列式;220.5÷3=73.5(千克);再求每頭牛一天產奶多少千克,列式:73.5÷7=10.5(千克)。我的匯報完畢,誰想發言。
3.針對匯報小組的發言開始進行多元化的交流。
生1:我認為題中有三個已知條件,“一周也就是7天”也是一個已知條件。
師:非常準確,這是一個隱藏條件(教師立即給予了肯定)。
生2:我認為展講小組的解題思路敘述有問題,第一步求的應該是“每頭牛7天產奶量是多少千克?”而 不是“每頭牛的產奶量是多少千克?”
師:你的見解非常好,老師很欣賞你的傾聽及思考問題的能力。
生3:我覺得如果列成綜合算式能減少解題的時間。
生4:我們組有一個疑問,“用220.5÷(3×7)來解決這個問題對嗎?”
課前我看過學生做的課前小研究,的確有幾個孩子用了這種方法,但我不知道他們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沒有想到真有能解釋這種方法是正確的孩子。
針對生4的發言展開了交流。
生5:這種做法是錯的,因為這種做法中3×7沒有意義。
生6:我不同意某某的觀點,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對的,它有一定的意義。“3×7”可以表示一頭牛21天的產奶量,“220.5÷21”表示“每頭牛一天的產奶量”。
師:我同意你的觀點,這種做法確實有意義,就是難理解,3×7既可以表示“一頭牛21天的產奶量”,也可以表示“一天21頭牛的產奶量”。
生7:我還有一種不同的解法,先求“一天3頭牛的產奶量是多少千克”,再求“一頭牛一天的產奶量是多少千克”,列式:220.5÷7÷3=10.5(千克)。
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各顯神通、積極發言,探討出了本題一共有三種解法,重點研究了每種做法的解題思路。事實證明你們非常優秀,掌聲送給剛才發言的同學。
(四)進行本節課小研究二:“你認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這個問題課前是不要求學生研究的,研究這個問題需要一定的基礎,所以放在探討完例題后進行。)
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板書。第一步:讀懂題,弄清題中的已未知條件。第二步: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三步:列式解答。
三、鞏固訓練:書中做一做
四、課后反思
1.生本教育的思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本節課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 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自己解決。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學生能解決的一定要激發學生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拋給學生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只把孩子引領到路上來,再讓學生自己解決。“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本節課中,主體是學生,不是老師。在課堂上,學生們獲得釋放和自主。課堂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得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3.我們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生本課上的孩子們都是自信的、快樂的。在課堂上,當學生從自己研究和探索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我為他們感到非常高興。
4.不足之處:①會質疑的學生很少(這是我今后的一個奮斗目標);②由于對研究二引導不當,這一環節浪費了時間,導致本節課的課堂容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