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征保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淺談高職教育發展的影響及思考
陽征保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摘要:不同的視域有不同的看法評價,高職教育發展成就的影響已延伸到高職教育目標之外,其發展成就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應試教育、人力資源流向、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等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高職教育;發展;影響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2015年)》(征求意見稿)總結了高職教育的成就:一是高職教育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二是高職教育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三是高職教育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不同的視域有不同的評價,高職教育的發展成就已延伸并影響到高職教育目標之外。
(一)為農業人口遷移做出了巨大貢獻
教育學者楊東平的研究顯示,2002—2007年,湖北省考取專科院校的農村生源比例從39%提高到62%。從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近四年的招生統計結果看,農村生源都超過70%;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煙臺職業學院2012年招生信息也顯示,七成新生是農村學生。經濟狀況及基礎教育水平的博弈基礎不對等,農村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處于低層次的高職教育以農村生源為主體。由于政府的信息系統和統計工作滯后,我們無法準確統計,超過1 400萬的高職畢業生中到底有多少成為了市民,有多少是新生代農民工或農民。當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中存在諸多不能回避的尖銳問題,但我們必須承認,教育是現代化、城市化的保障,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滿足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在為社會輸送大量人才的同時,對農村人口,特別是老少邊窮及工業落后地區農村人口遷移并成為城市市民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沖擊并將改變應試教育觀念
在三年時間內把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合格勞動者,是件對應試教育有深刻啟示的事情。高職教育對應試教育的深遠影響雖然尚未引起社會和專家學者的足夠關注,但可以預見,高職教育的發展終將使公眾徹底改變對高等教育的看法:每個人,無論其基礎教育情況,無論年齡、性別、種族、宗教或家庭狀況,都可享有接受某種類型高等教育的機會。毋庸置疑,高職教育的發展沖擊并將逐步改變人們考分至上的觀念,促使人們深刻反思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對象選拔與培養方式的科學性。
(三)為經濟發達地區培養了大量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
社會存在經濟差距就存在勞動的比較收益,存在勞動的比較收益就存在人才流動;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決定著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需求量,經濟社會需求是人才就業的基礎和前提,人才需求量與人才流向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中國地域廣大且資源稟賦不均,以非均衡為特征的經濟改革政策已經使我國經濟在區域上大致按東、中、西部呈梯度發展的態勢,社會結構呈現出區域與區域、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農村與農村四大差別,人才市場需求與人才流向都呈現出空間格局不平衡的多維梯度結構特征。根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對全國31個省農民工的監測調查,在所有外出農民工中,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占58.4%,其中,大專及以上的占6.4%。按國家當年1.53億農民工的統計數據計算,新生代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為570萬人,姑且假定其中高職畢業生的比例為70%,那么,其中尚未市民化的高職畢業生有近400萬人。雖然我們沒有任何資料可查,以農村生源為主的高職畢業生中有多少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里謀生,有多少回原籍生存,但經濟發達地方是各類人才流向和勞動力聚集的地方,高職教育為經濟發達地區培養了大量的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是不容置疑的。
(四)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影響普通本科教育
不同的教育觀念下有不同的教育實踐,有不同的教育課程實踐與觀念。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是高職教育模式的核心內容,不同的高職教育模式在最后必然體現為課程模式的區別。由于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高職教育理論相對滯后,反而使得高職教育發展與改革過程充滿了變革活力和探索精神。高職教育發展中借鑒澳大利亞TAFE模式、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加拿大和美國CBE模式、德國“雙元制”模式等國外職業教育模式,廣泛開展了產學研結合、訂單培養、雙證書制、多元目標引導型、彈性學制型、過程探索型、雙元主體型等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和工作坊教學、行動導向、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項目化、能力本位、多元整合等課程教學實踐。高職教育重視學生技能培養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等,事實上已經深深影響了普通高等教育,并開始為其所借鑒。
(一)重視高職教育的農村人口轉移功能
關于高等教育與人口的問題,我們以往主要關注人口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和高等教育對人口質量的提高、結構的優化和數量的控制、收入的增加等方面,很少去討論高等教育對我國農村人口遷移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2007屆高等教育學專業李紅珠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我國高等教育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研究》中曾提出“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農村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但論文重點卻是從高等教育哲學、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角度去論述高等教育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其“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農村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的觀點并未引起學界重視;非常關注“三農”問題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沒有從這方面進行過探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陸益龍教授在《制度、市場與中國農村發展》一書中也未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數量龐大的中國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的城市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據美國學者阿列克斯·英克爾斯的研究,在決定一個人的現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個首要的因素。從日本和英國的現代化過程來看,平民教育的傳播是推動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人口出生具有先賦性和代際傳遞性,通過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地轉移鄉村人口才是中國城市化的根本出路之一,將農村人口轉換成城市市民是中國高等教育獨特的功能。目前,對以農村學生為主體的高職教育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意義缺乏權威和實證研究,也沒有引起有關學者和專家的足夠重視。這極不利于我國城市化戰略。從城市化功能看,高等教育政策應該向廣大農村學生,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學生大力傾斜。
(二)變革教育體制機制,推動高職教育職能的多樣化
高職教育目前還只是缺乏與普通高等教育溝通和銜接路徑、無法滿足學生繼續學習需要的一個專科層次。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層次的上移與社會發展程度相關,與高等性無關,簡單阻礙或終結學生學歷上升愿望與上升通道的制度安排是不合理、不公平的,高等教育體制機制上需要解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相互溝通的問題。在高考考生持續下降、高等教育出現生源危機的環境下,高職教育拓寬生源視野,將有益于中國城市擴建中出現的三千多萬失地農民的福利教育制度的構建,有益于高等教育生源制度安排的變革,有益于高等教育培育對象選拔與培養方式的創新。按照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多種教育培養模式需得到鼓勵,從而尋求差異化和個性化教育設置,以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高職人才培養通道是否暢通,高職教育職能的多樣化是關鍵。
(三)強化政府的高職教育監管責任
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向經濟發達地區,導致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在數量、結構方面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不一致。從整體數量上看,表現為教育不足或過度教育與知識失業;從整體結構上看,表現為某一層次或某一專業的人才過量與人才短缺同時存在。適時適需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是地方政府舉辦高職教育的期望。高職教育為經濟發達地區培養了大量的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勞動力,但高職教育整體發展上存在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導致人才區域流向的不對稱,人才區域配置的不均衡反過來又擴大了經濟的區域差距。國家經濟政策上需努力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勞動收入上的比較收益,人才流向才會趨于合理化、均衡化。僅憑市場力量未必能夠充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一個必然而自發產生的服務于公共福祉的“市場”是不存在的,沒有地方政府深思熟慮的戰略性介入,粗放發展的市場和日益增長的競爭將進一步擴大地區之間高職教育發展的差距,扭曲地方政府發展高職教育的初衷。政府必須加強和完善社會經濟發展預測、專業人才培養狀況信息平臺、專業教育水平評價信息平臺、就業狀況信息平臺、人力資源供求預測、高職專業預警機制等方面的制度與機制建設,構建一種動態的、主動適應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不僅具有導向性且具有預警性的專業建設機制,并大力扶持欠發達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建設。
(四)創新高職人才培養特色
每種課程模式都有利有弊,沒有一種教學方式是完美的,必須依據學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來權衡利弊,課程與教學方法應呈現多樣化而各有特色。教學特色是高職教育特色最基本的內涵,直接指導課程與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不同的課程模式對應不同的教學方式,只改變課程設計本質而不思考相應的教學方式變革,或只改變教學方式而不思考相應的課程設計創新,或創新不適合學校自身教育特色與教育理念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教育價值都不會太大。默會知識論論證了知識的本質是默會的,所有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根植于默會知識,而加強主客體之間的對話和互動,是默會知識獲得的根本途徑,啟發式教學、發現式教學等個性化教學手段能激活個體的默會思維。我國以國家級示范校骨干校建設為先導,把高職教育特色概括為專業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以具有普適性的產學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理念來指導高職課程與教學改革,不但難以真正形成從實踐到理論層面適合中國國情與體現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反而因泛化而可能在解構學科課程模式的同時忽視課程體系與課程設計及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忽略課程設計創新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關聯性。
參考文獻:
[1](美)斯里坎特·M·達塔爾,戴維·A·加文,帕特里克· G·卡倫.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M].尹志宏,徐帆,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鮑潔.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狀況研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
[3]陸益龍.制度、市場與中國農村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李紅珠.我國高等教育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研究[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楊在良)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Zheng-bao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Changsha Hunan 410205,China)
Abstract:People view and evaluate the world differentl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influenc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one beyond its goal.That is,the achievements has brought both realistic and future influence onthe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ors,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human resources flow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chievements;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3-0081-03
作者簡介:陽征保(1970—),男,碩士,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與高職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