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從有效備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教學氛圍等六個方面提出了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措施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綱要》要求生物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核心目標是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就要求教師的“教”要幫助每一個學生的“學”,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能力,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教師要注意避免改革生物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強調死記硬背、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象,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勇于探索、樂于動手、勤于動腦,著眼于培養學生汲取知識、發現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與同伴合作交流能力。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與“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生成知識、鍛煉各種能力并形成自我觀念的主要管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要實現在最短時間內促進學生最大的進步這一目標是尤為重要。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實現有效教學則是重要途徑。
1基于課堂教學的理解
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方面,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即有效益)。有效教學一直是教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等方面,而學生的進步也是一項衡量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持續關注學生的發展動態,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重視教學效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習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和人生經歷。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但同一內容,不同的老師詮釋也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不長的教學時間內發揮教育的最大效益性顯得意義非凡。
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教師借鑒古法,套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學習機會存在很大差異性;盲目崇尚新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單一死板;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主體意識淡薄,學習效率偏低,學習能力不強,厭學現象隨之產生。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往往只能產生表面現象,就會培養出所謂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2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可行方式
2.1有效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好課不一定能上一堂好課,但是要想上堂好課,就肯定要備好課,因此,有效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有效備課首先要備學生。學生是學習主體,是教師的教學對象,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績效上。備學生時,先要提前了解學生在新知識學習前都知道了什么,包括已學知識對新內容的接受有無作用,及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是否直接影響知識的新授;還要設想在知識新授時學生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就能站在學生角度,對癥下藥,進行針對性地傳授與練習,達到“教”與“學”地有效結合。同時也能準確地把握知識點講解的詳略程度和學生的掌握程度,也為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一定的參考。
其次是備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學大綱規定了生物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和要求,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因此,熟悉學習教學大綱是備課的基本內容。熟悉了教學大綱,就明白了教學目標和任務,及整個教材體系和要求,還能知道學科內容的重難點,考慮對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提出深刻而明確的三維要求。
2.2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清晰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實施提供了明確方向。在課堂教學中圍繞目標進行,既能減少盲目性、隨意性和模糊性,也能提高教學有效性。
過去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更多的是機械灌輸知識。現在教學則主張遵循三維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高中生物課堂只有重視教學目標的全面性,確定合理的三維目標,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
2.3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實施的載體,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有效措施,分析教材,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整合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習內容,這樣才能通過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內容在整合中還要注意,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文本載體,但教材內容不等同于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的課程資源,但并不唯一。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好教材,不能被教材束縛,而要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教師要在基礎知識得以傳授的前提下,挖掘教材的內在價值,并根據教學需要,針對其中不足進行擴充和改進,使學生既掌握了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又能得到一定的能力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4學習方式的自主探究
教師的“教”是服務于學生的“學”,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自主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在發現體驗中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也有效地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
自主學習是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多啟迪,鼓勵他們勤學多思。學生由自主學習獲得的對某一生物主題的有意建構可能是片面的,這就需要在一個學習群體中通過思想碰撞和合作探究,才能彌補對問題看法的不足。在這種方式里,學生集思廣益,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合作和團隊意識,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探究學習,學生可以直接提出問題,探索解決途徑,并在探究的過程中收獲屬于自己的知識,構建自我獨特的知識體系。當然老師也要注意個別差異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探究學習中發掘潛能。這也該是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方式。
3結語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自己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來靈活選擇教學方式,從而實現多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一堂課的教學并不是只有唯一的教學方式,而任何一種教學方式并不是單靠它就能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唯有實現對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表現機會,如有的學生習慣于講授這種傳統方法,而有的學生覺得通過探究更能展示自己的水平,也有的學生更樂意通過合作操作來達到對所學生物知識的鞏固。不同的教學方式用在恰當的位置就有利于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史喆.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策略[J].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7,(3)
[2]李素文.高中生物教學研究[J].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西安市華山中學,2011,(23)
[3]曹祥慧.提高高中生物教學導論[J].廣東省南雄市第一中學,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