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成
【摘 要】歷史新課程改革在我校已經推行好幾年了,全校教師都能夠積極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努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時至今天,歷史課堂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但是,我們歷史課堂中仍然有相當部分流于表面形式,教學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接下來我結合十幾年來在歷史課堂中的所見所聞和實踐談一下關于新課改的一點思考和看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上好一節歷史課呢?我認為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一、必須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
在歷史教學中,所有人都要明確學歷史是為了“活人”還是為了“死人”?“歷史連接著過去、現在,并指向未來”。歷史和現實雖然不是共處在相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但是又有相似、相通的連貫性。我們要充分認識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鏈接的重要性,努力創設有利的機會和平臺,讓歷史教學添上現實生活的色彩,增添鮮明的時代感,讓歷史教學回歸生活,從而實現它的社會教育功能。
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教學是在觀念、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我們只有實現觀念上的轉變,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以新的教學觀念指導我們的歷史教學工作,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我們要懂得學生是社會中的人,是發展中的人,是有差異的人,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堅信對學生的尊重、信任、理解。關心是教育好學生、塑造學生心靈的前提;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以及學習和認識歷史的能力;關注學生認識歷史和現實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平時的教學中始終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該把學生的內在變化視為教學的目的,即激發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的知識結構,而不只是記住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背出現成的理論;應該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會學生步入社會社會生活的實際本領,包括運用知識的能力、技能、科學的思維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即怎樣才能做一個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負、有精神、有道德、有紀律、有修養、有合作意識而又聰明的人。
2.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方式
“以人為本”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歷史教學必須適應社會生活的這一要求,與時俱進,把“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思想貫穿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去,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發展的主動性、主體性、潛在可能性、差異性。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牢牢記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自身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即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活動過程,因而順理成章地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我們的教學要由封閉式轉向開放型。因為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愛好稟賦與特長。
3.“讓歷史照進現實”,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
現實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含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失去課程的另一半世界。有一句話說的好:與時代脫節的教師永遠不會是一名稱職的教師。不聯系實際,就事論事,為教學而教學,歷史就變成一堆死知識。李大釗也說過:“歷史是死的,但解釋是活得,與時俱進的”。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盡力體現時代感,一方面把握現實世界中人類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正視人類與自然界所面臨的問題與危險,在對歷史的解釋中讓學生預見到社會和個人的未來任務,理解目前存在的現象。“歷史教學應該鼓勵學生把對人類過去活動的學習和尋求未來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懂得各種可能性和應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盡量發掘和利用貼近社會與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使教學回歸自然;適當拓展內容,使歷史內容更加豐富,避免教學內容類型的單一化;內容要盡量聯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實,以增加歷史的現實感。如:在講到世界大戰歷史時,可適當聯系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在講到民族關系時,可聯系西部大開發;在講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關懲處貪官污吏內容時,可聯系現實政府對腐敗現象的整治,對成克杰、胡長清的處理。再如有關家庭關系稱謂、十二生肖與干支紀年,農歷二十四節氣,帝王紀年的換算,都是日常生活容易遇到的,饒有生活情趣,我們都可以講講,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處理日常生活或使用歷史工具的能力,啟發他們學會尋找需要的新知識的手段和方法。
4.教學活動中堅持教學手段現代化、多樣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的運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運用的一種教學媒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的基本手段也發生了變化,錄音機、幻燈片、投影儀、電視、計算機及互聯網等已呈現在我們眼前,充分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已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教學改革的一種必然。
二、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首先提高素質教育并不否認知識教學的重要性,因為知識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質高低的一個方面,歷史知識是歷史課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基礎和依托。所以教師教改首先要正確處理知識與其他能力的關系。特別歷史是一門知識性較強的科學,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知識就談不上有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談不上通過設計新情境,用唯物觀分析歷史問題,提示其本質。
其次,新課改下的教材最大的特征是“學本”,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學生教師都可以對其進行再開發,由于我們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入,因此深深地打上傳統思維習慣的烙印,觀點單一,思維狹窄,教材絕大部分都是圍繞主流觀點,編寫觀點,“灌輸”“強化”的意味很濃,不利于學生在比較思索探索中建構知識體系形成觀點。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辨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
再次,歷史課堂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教師必須要注重問題的設計技巧。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多元性。
最后,以史料信息為載體。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要改變過去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當然這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高考應試能力。
當然,無論是以前的傳統教育,還是現在的素質教育,凡是適應教師與學生的實際,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高中歷史教師在長期的課堂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新課改是一種教學實驗,當前課程改革的過程還頗具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新課程改革并不是對舊教材和原有的課堂教學方式的全盤否定,過去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方式畢竟也有不少可取之處,我們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我們只有不斷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取得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