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偉雄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打造高效課堂,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和組織,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充滿激情地授課,大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要學,自主去學,快樂地學,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教師的主導角色得到恰到好處地運用,學生的主體角色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高效課堂才能實現。
【關鍵詞】導入 ?有效教學情境 ?授課 ?多媒體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52-01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采用愉快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打造高效課堂教學,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然而,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有效性,如何構建初中語文有效課堂,卻讓許多語文教師感到困惑。如何才能打造高效的中學語文課堂呢?本文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看法,以期為廣大同仁的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精心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語是一堂課的開場白,是否把握得當,直接奠定了整個課堂的基調、效果。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導入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推敲,力求一個“精”字。或以情境導入式,使學生快速感情投入,順理成章的把學生帶入課堂。或故事性導入,步步誘導,趣味十足。或激疑式導入,引起懸念,啟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急于求知。如:我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先放一曲《父親》,聲情并茂的演唱馬上就把學生的感情調動起來,學生全身心投入的進入今天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我在教授巴金的《短文兩篇》(《日》《月》)時,我和學生講述了“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民間傳說,學生們被故事所感染,很快地進入了情節,進入課文學習。
2.創設溫馨寬松的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只有建立人本的、平等的、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實現師生的相互溝通、影響、補充。因此,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在學生中樹立起可親、可敬、和藹的形象,以利消除學生在課堂民主活動中的心理障礙,確立“平等對話”、“民主教學”意識,要靈活巧妙地調節課堂氣氛,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營造一種自由、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充滿自信地去探究、體驗、交流,從真正意義上讓課堂充滿著溫馨的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創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思生于疑,疑促進思,思激發學。問題的存在,就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在學生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創新欲望。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具體內容,設置一些問題(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問題應具有啟發性,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觀刈麥》時,我利用“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句話進行問題情境創設:農民在田間勞作,腳受暑氣熏蒸,背受太陽炙烤,為什么還“不知熱”?為什么還希望“夏日長”呢?此矛盾的問題情境一拋出,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激發,大家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達成共識認為農民們是為了抓住晴好天氣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這樣,農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全體學生馬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激起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對黑暗的封建社會強烈的不滿。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了認真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4.創設學生參與討論的氣氛,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同桌互議或分組討論,能夠擴大信息的交流,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加深理解。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師的組織指導和引導下,學生從自身發現問題,從好奇心及興趣出發,以同桌或合作小組為單位,或分工協作,或互相交流,最后綜合概括,從而獲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與幫助。這樣,不僅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對話,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而且能獲得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這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事實證明:學生自己動腦發現問題、討論爭辯、互相啟發、集思廣益勝過教師講好幾遍。
二、激情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關鍵在于語文教師。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教師起主導作用。” 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教師要找準課文和學生的情感點,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激情四溢地把課上起來,往往可以帶動學生的情感。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好奇好動的特征,自然決定了他們會激情涌動。當作者的創作之情、教師的教學之情和學生的學習之情三者相互融通,呈現出一個強烈的情感共鳴的狀態時,學生就會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教學之中,課堂上或表現為氣氛活躍,議論紛紛,或表現為鴉雀無聲,屏息凝神。此時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活動達到了最佳狀態。教師應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讓學生達到這種狀態,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教材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獲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巧妙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克服了這一缺陷,它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的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了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生就會主動探索,積極進取,愿學,樂學,繼而大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前,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好漢歌》音樂畫面,從一開始,學生就被精彩的畫面和氣勢磅礴的歌聲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興致百倍。這堂課自始至終,沒有一個人偷懶睡覺,每位學生都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課堂上激情飛揚,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主動、適宜地創設一些靈活有趣、得體有效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充滿激情地授課,誘發學生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內動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語文課堂變得“活”起來,從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