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芝 田慶云 房祥偉
【摘要】小學的寫作教學應當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學會觀察,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引發興趣,讓學生樂于動筆。我在三年級觀察日記教學中,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結果學生們的習作完成得很好。
【關鍵詞】貼近生活 ?引導觀察 ?學會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71-01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的來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1]因此,小學的寫作教學應當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學會觀察,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引發興趣,讓學生樂于動筆。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從“寫話”過渡到“習作”對于學生既是提升的過程,也是新一輪的考驗。他們一方面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從一句話的寫作到片段寫作有一定的練習,對寫作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另一方面又缺乏寫作素材,沒有養成觀察的習慣,注意力渙散,對常見的事物總感覺無話可說,習作常常讓人“慘不忍讀”。要么內容不真實,胡編亂造;要么啰嗦無重點,讓人云里霧里;要么東拼西湊,文理不通。筆者在三年級觀察日記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同學愁眉苦臉,不知道觀察什么,不知道怎么觀察,不知道寫什么,不知從何下筆。為此,筆者及時改變教學策略,讓學生帶著習作的任務去觀察一種事物的變化,再把觀察到的內容寫下來。隨后把學生分成幾組,讓每組同學從家中帶來一些黃豆,一起來觀察泡黃豆芽中黃豆的變化過程。同學們興趣盎然,做起來非常認真,看到同學們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筆者既激動又憂慮,觀察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他們會有耐心嗎?他們能有收獲嗎?他們能寫出來嗎?結果令我刮目相看!
一個孩子寫道:老師讓我們把一個個圓溜溜的“小家伙”放到一個瓶子里。過了一會兒,這些“小家伙”起了一臉的皺紋,好像老人皺起了眉頭。慢慢地,他們有的把衣服撐開了,有的張開了它那圓鼓鼓的嘴巴,好像張開嘴喝水似的。又過了一會,有的黃豆身上的皺紋已經退掉了一些,有的顏色變淡了。這時的水也變渾濁了,用鼻子聞一聞有淡淡的豆汁和豆腐的味道。學生們按時間的順序詳細地介紹了黃豆的變化,思路清晰,抓住了重點,用詞準確,句子通暢。有的學生寫道:“第二天早上,筆者迫不及待地跑進教室去看一看黃豆有什么變化。一走進去,就看見同學們在興高采烈地看自己的黃豆。我趕緊跑過去看我的那些‘小家伙,一股濃濃的豆芽味撲鼻而來。再仔細一看,有的黃豆漲起來了,有的肚子裂開了,還有的比昨天更大了,更軟了。在棕色的橢圓形的地方要冒出小芽,可是別人的豆芽都已經從媽媽的懷抱里露出了頭。筆者有些失落,為什么我的豆子冒不出芽?難道是我照顧不周嗎?我以后會更加用心照顧他們。小芽芽,你一定要勇敢,快快出來看看這美麗的世界!”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的寫了出來,描寫黃豆的變化過程很詳細,描寫自己的心情很自然,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嗎?還有的孩子這樣寫道:“今天,我發現黃豆芽露出了圓鼓鼓的腦袋。有的還沒從媽媽的懷抱里出來,還在留戀媽媽的懷抱;有的已經像一只小老鼠從洞里探出頭來在東張西望,對這個美麗、明亮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還有的已經有兩厘米長了,發的芽像一卷卷的麻花,也像是一條條小辮子。它們探著頭向我微笑,像是在感謝我對他的照料。”同學們采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黃豆芽不同的樣子,語言表達生動形象。
習作之后,筆者問同學們:“這次寫作文感覺怎樣?”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棒極了!”是呀,這不就是寫作嗎?同學們在泡黃豆的過程中,看到了黃豆的變化,了解了生活常識,把自己所學的寫作方法運用到作文中,真實地寫出了自己的見聞,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細細想想在這次的習作中,老師只是在引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寫作成為孩子們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