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語寫作中的錯誤處理》(第二版)(Ferris,2011)一書向二語寫作教師介紹了如何有效處理二語寫作中出現的錯誤,并向二語習得者介紹了關于提高寫作中語言的準確性以及成為獨立作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Ferris在書里針對糾錯反饋及指導做了充分的實證研究,介紹了提高二語習寫作能力的 “自我編輯策略” (self-editing strategy)。該書首先對糾錯性反饋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然后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基于研究提示幫助二語教師為二語寫作者提供合適的、成功的、有意義的反饋。
【關鍵詞】二語寫作 ?錯誤處理 ?編輯策略 ?反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84-02
一、引言
Truscott (1996)年譴責了糾錯性反饋的實用性,他認為糾錯性反饋不但浪費時間,甚至是對學生有害的。這一觀點的提出激起了二語習得界關于糾錯性反饋的眾多爭議。Ferris(1999)是最早對Truscott(1996)的觀點提出反對的代表,他認為糾錯性反饋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準確性,至此有很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并支持了Ferris的觀點:糾錯反饋不應當被拋棄,并且對推動二語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糾錯反饋的學術界一直持兩種觀點:其中以Ferris(1999)為代表的支持派,以及以Truscott (1996)為代表的反對派,本文作者在全文一直保持這種兩分法的觀點來客觀地論述全文。
2011年出版的《二語寫作中的錯誤處理》(第二版)一書向二語寫作教師介紹了如何有效處理二語寫作中出現的錯誤,并向二語習得者介紹了關于提高寫作中語言的準確性以及成為獨立作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Ferris在書里針對糾錯反饋及指導做了充分的實證研究,介紹了提高二語習寫作能力的 “自我編輯策略” (self-editing strategy)。該書首先對糾錯性反饋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然后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基于研究提示幫助二語教師為二語寫作者提供合適的、成功的、有意義的反饋。
二、第二版與第一版異同點分析
讀者會發現第一版(2002)與第二版有很多不同點,第二版拓寬了關于“課堂實踐中如何處理二語寫作錯誤”這一話題。首先,本書為目標讀者做了一個簡短的更新過的文獻綜述,Ferris不僅為ESL寫作教師,也為所有的與二語習得者一起工作的寫作教師們提供指南,她將“L2 writing teachers”替換成了“teachers of L2 writers”,而且在每一章節中還拓寬了課堂語境(classroom context)這一部分的內容。其次,Ferris在每章的結尾增加了讓讀者反思的討論問題和分析,這就使得研究者在與教師合作準備課程或專業研討會上更加簡單,她為研究者和教師提供了有效的指導。再次,第二版新增了第六章,本章重點講述通過建立學術結構和詞匯給二語寫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導以幫助其增強二語學術語言。本章的目標在于幫助二語寫作教師通過明晰的指導和課堂活動來處理二語寫作課堂中出現的常見錯誤(如:薄弱的詞匯、句法發展等),增加了該章節的可讀性。最后,寫作教師會發現第二版非常實用,第二版為寫作教師提供了具體到每一步的并且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指導和建議,將寫作處理及語言發展嵌入到寫作課堂中來。第二版中新增加的這些內容比第一版更突出了教學的核心,提供了更多的實際運用,為二語教師在準備課程時提供指南,更容易將其融入教學大綱中。
與第一版相同之處在于,Ferris保持了一貫的寫作風格:簡明、易懂并篇章組織有序。每個章節之間聯系緊密,遵循同一個格式,每個章節都充分運用標題和副標題來展示其內容,使讀者很容易跟上作者議論的思路。這些標題涉及了具體的教學實踐問題,這些都是寫作教師在提供反饋給學生時所擔心的問題。每一章節的最后部分都為讀者提供了討論的問題以及簡短的書目,以便供讀者作出及時的反思并且檢驗是否能夠很好理解和掌握該章節內容,同時也是對該章節主要內容的概括。本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在每章的結尾給出了附錄,而不是像以往的書籍是在文章末尾才給出附錄,這樣做的優點是能夠及時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文樣品、表格和例子上來,文章這樣的謀篇布局增加了其可讀性,同時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三、各章概述及重難點、創新點分析
文章的第一章對“處理二語寫作的錯誤”進行了定義,為后面的幾個章節打下了簡短的但卻是牢固的基礎。Ferris 首先對寫作錯誤(writing errors)進行了定義, 并且區分了二語寫作中容易出錯的二語習得者,例如:國際學生;第1.5 代;以及來得較晚的移民。其次,她對糾錯處理歷史做了一個簡短的回顧,形成了關于糾錯反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流程型的觀點認為錯誤糾錯是非建設性的(Truscott ,1996), 與此相對的觀點是Ferris自己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糾錯反饋的利益,這樣的兩分法觀念在文章的每個章節都會提到。
第二章對二語寫作中錯誤處理做了一個廣泛的文獻綜述,Ferris擅長將大量的研究進行整合,對復雜的研究做出一個簡明的解釋,為二語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具體應該怎么做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解答。該章中的圖2.1 展示了所有與糾錯反饋相關的大量研究問題,對教師及二語學習者很有幫助,問題共有四大類,每一問題下都包含很多子問題:(一)教師糾錯反饋對學生的寫作有何功效;(二)其他類型的課堂干預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準確性有何功效:是否所有的錯誤糾錯都必須是書面的形式;課堂上的語法指導能否幫助學生提高其寫作能力;在學生接收到糾錯反饋時及時做出復習是否有功效;(三)學生對于寫作中的“錯誤處理”觀點如何:二語寫作者覺得糾錯反饋是否有用?還是討厭這種方式認為這種方法是令人沮喪的、消極的?二語寫作者認為糾錯反饋與寫作的其他環節(如:觀點、組織)一樣重要嗎?二語寫作者更喜歡那種糾錯方式(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挑選的還是綜合的);(四)關于錯誤處理將來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哪些方法論需要考慮?對哪些問題需要額外的調查?
根據第一、二章的實驗證據,第三章討論了二語寫作教師針對錯誤應當做出什么反應,Ferris在本章里提出了對二語寫作教師以及將來致力于二語寫作教學的教師有用的五項基本原則:(一)二語寫作教師必須弄清楚英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容易出錯的語法點。二語寫作者容易出錯的語法點包括:標點符號的使用(逗號,撇號,分號等);代詞的使用;詞匯選擇;更為嚴重和出現比較頻繁的錯誤是與語言結構相關聯的語法點,如:動詞時態、限定詞或冠詞的使用名詞的結尾(負數和所有格詞尾)等。文章建議二語教師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自我評估:是否能夠清晰、準確地對上述提到的語法點做出定義?是否能夠舉出具體的例子?是否能夠在學生的寫作中辨認出這些錯誤?在教師自己的寫作中是否能夠關注這些問題?(二)二語寫作教師應當在辨別學生寫作錯誤上多做練習;(三)二語寫作教師應當教給學生關于語法點和編輯策略的知識;(四)二語寫作教師應當懂得二語習得原則和寫作原理;(五)二語寫作教師應當熟悉掌握不同任務類型所需要的語言結構和學科。這五項基本原則為第四章至第六章糾錯反饋的教學建議及策略,錯誤分析,學術語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本書的重點是第四章探討了對于學生錯誤做出反應的不同策略和方法,論證了本書的基本要求和具體細節,與實踐相連的理論。對于重要的反饋問題例如:反饋時間安排、錯誤類型及糾錯方式的選擇,Ferris 通過給出真實的二語寫作的文章,并由寫作教師給出具體的反饋這樣的方法來解決上面提出的問題。本章提供了六種糾錯方式可供選擇:第一種:直接糾錯反饋&間接糾錯反饋。間接糾錯反饋的優點:通過指出學生錯誤地點而并未給出正確形式,間接糾錯強迫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和分析,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和抄寫老師給出的正確形式,這樣使得學生自己能夠注意到錯誤,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學到得更多,并能夠掌握比較復雜的結構,通過長期的學習能夠發現、改正并避免這種類型的錯誤。第二種:指出寫作中錯誤位置&指出錯誤類型。選擇前者的優點是:指出了錯誤的本質和解決方法,選擇后者的優點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這樣學生可以通過運用之前學到的知識或借助其他資源(如:語法書、編輯手冊)來更好地理解該知識點并運用到將來的寫作中去。第三種:指出寫作中錯誤的較大類型&較小類型。指出錯誤的較小類型,學生可以將精力放在集中學習小范圍內的語言規則,一個具體的錯誤類型。老師和學生可能更喜歡前者,原因是前者更好處理,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系統的發展。第四種:代碼&符號&口頭評論。使用代碼和符號處理寫作中的錯誤可以快速、高效地處理問題。第五種:文本糾錯&尾注。另一個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在什么地方寫出評論,使用最多和最受歡迎的是將糾錯放在具體出錯的地方,對于高級的作者來說最好的方法應當是在文章最末指出出錯的地方并給出評述。第六種:可替代書面糾錯反饋的其他方式,最有意思的是2010年TESOL會議上由Dan Brown提出的他發明了一套用有顏色的熒光筆標出學生錯誤的方法(大概五到六種顏色),藍色用來標注學生動詞的錯誤使用,黃色用來標注冠詞的使用,綠色標注詞匯的選擇等,文章還提到了一種可替代的方法“教師-學生對話”,通過對話來討論文章中的有問題的語言點,尤其是那些比較復雜的,難以糾正的問題,最后還提到了使用計算機來替代書面糾錯反饋。第四章總結了在處理學生錯誤時如何避免少走彎路,這一長期困擾二語教師的難題,Ferris對上述問題給出了許多實用的提示,她提倡當有效的糾錯反饋形成一套體系之后,就不需要進行耗時的批改打分。Ferris給出了五點實用的建議:(1)不用對每一個學生的文章都進行書面糾錯,還可以選用其他方法:教師-學生談話、同伴糾錯反饋;(2)對學生進行評估,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糾錯策略;(3)對糾錯反饋設定現實的目標。糾錯反饋不是唯一根除學生錯誤的方法,學生還需要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自己的有效編輯策略。(4)盡量使得糾錯反饋間接、集中,而不是簡單地劃出錯誤。確定好幾種糾錯反饋方式,這樣學生能夠很快熟悉并明白出錯的地方。(5)隨著時間的發展,盡量少給出錯誤反饋,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糾正。如果到了這一步,表明學生的寫作水平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對如何處理錯誤給出建議之后,第五章和六章重點論述了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其獨立寫作技能及學術語言的精確度。第五章重點論述了訓練學生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并進行獨立寫作,文章還論述了同伴編輯策略(peer editing strategy), Ferris 通過強調教師監督的重要性以及對同伴編輯給出指導解決了同伴編輯這一棘手的問題,她提供了“三階段”方法:學生在第一階段可以閱讀一個寫作樣本并嘗試找出其中的錯誤;進入到實際操作的第二階段,老師可以給出具體的指導,找出某一種特定類型的錯誤,其他的錯誤先忽略不計,然后再將錯誤匯集到表格上以便進行統計;第三階段讓學生對同伴作文進行簡短的文字評價。“三階段”方法為伙伴編輯提供了一個框架,使得這一教學活動更有意義,Ferris是通過表格、注釋和日志給出建議的,例如:自我編輯策略宣傳冊,課堂寫作樣本。
文章的最后一章是第二版的創新之處,探討了在寫作課堂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發展其學術語言習得,其中涉及到閱讀、語法、詞匯等能力,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學習詞匯和語法的策略,建議將閱讀訓練放到寫作課程中去,在對二語寫作提出了綜合的有技能的指導方案后,她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課堂活動以檢測這些指導方案,Ferris在本章中總結了一些初步的建議,她提出將新興的語言學語料庫運用到二語教學中,來分析詞匯和學生的錯誤。基于語料庫的研究通常取決于研究者的興趣和背景,它需要研究者有雄厚的語言學基礎以及掌握先進的統計技術。基于語料庫研究的材料可以分為三大類:(1)供教師使用的參考資料;(2)供學習者使用的參考資料;(3)基于語料庫研究的教科書。在第一類中,作者推薦的比較重要的參考資料是由Biber et al. (1999)和Carter & McCarthy (2006)年寫的的基于語料庫的語法參考,這些參考書中都詳細敘述了經過經驗驗證了的英語口語和書面語中的詞匯和句法模型,教師可以依據這些模型在課堂中加以應用。Conrad (2000)指出“基于語料庫的參考資料可以排除參與者靠簡單的直覺來做出的主觀判斷。”第二類就是學習者所使用字典,本書推薦了幾本字典:劍橋美國英語字典(Cassidy, 2007), 劍橋學術理論字典,朗文當代英語辭典。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字典以增強其分析字詞能力,在自己獨立寫作時當碰到比較模糊的詞語使用時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寫作中的困難并且幫助學生熟悉學習資源使其能夠進行獨立寫作。第三類基于語料庫研究的教科書是目前參考資料市場發展最快的一個領域。其中最著名的是 Touchstone 系列叢書( McCarthy, McCarten, Sandiford, 2005), 另外還有學術成功英語系列叢書。一些語料庫研究者鼓勵教師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建議教師可以建立自己的語料庫,甚至可以指導學生做此工作。(Conrad , 2008, Bennett 2010)。
四、結語
盡管這本書對如何處理學生錯誤給出了一全面的綜合的指導,但是這本書還有其不足之處:首先,盡管這本書對如何糾錯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理論基礎和指導,但是二語寫作教師(英語作為二語)可能會發現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則和策略在他們的文章中實施起來可能會有困難,因為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在美國學習的二語習得者, 對于其他國家的二語習得者是否有用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其次,盡管文章提到了如何訓練不同類型的二語習得者運用不同的策略,如:第1.5 代學生、國際學生。但是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了成人二語習得者上,很少提到年輕的二語習得者,而其卻是二語習得者中的最大一部分成員。如果將這此研究拓寬到兒童認知發展上來,將會吸引到更多的讀者。
總之,《二語寫作中的錯誤處理》(第二版)比第一版提供了更全面的、有價值的、豐富的論據,為二語教師及二語習得者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之前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如何處理二語寫作的錯誤,在極少的研究中大都是以大篇幅的談論研究和理論,關于課堂實踐方面的研究很少。Ferris不是簡單地對二語教師在寫作中涉及糾錯反饋時應當怎么做什么而不應當做什么做出指導,而是對二語教師提供大量的實踐調查和豐富的信息使得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運用合適的錯誤分析和糾錯反饋方法。Ferris 在文末指出對二語寫作者提供反饋是一項值得去做的工作,并給出了大量的策略和建議來將其做好。
參考文獻:
[1]Ferris, D. R. Treatment of error in second language student writing[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2]Truscott, J. 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J]. Language Learning, 1996, 46, 327–369.
[3]Biber, D. University English: A corpus-based study of written and spoken register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
[4]Cassidy, C.-J.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McCarthy, M., McCarten, J., & Sandiford, H. Touchston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6]Conrad, S.M. Myth 6: Corpus-based research is too complicated to be useful for writing teachers[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7]Bennett, G. Using corpora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0.
作者簡介:
邵旭(1982-),女,云南曲靖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跨語言文化研究、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