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武 宋照亮 阮麗
【摘要】通過巖石與土壤學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不斷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和完善實踐教學,構建巖石與土壤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為社會輸送具有高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和科研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 ?巖石與土壤學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廳研究項目(Y201326839);浙江農林大學課程教學改革項目(YB1318和KG1410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46-01
一、引言
巖石與土壤學是高等農林院校中土壤學系列課程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主要針對林學、園藝、園林、植物保護、環境科學等專業開設。巖石與土壤學廣泛應用和服務于農林業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建設、區域治理、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科學,并對學生后續系列課程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針對農林類不同專業對巖石與土壤學課程的要求,本文通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強化和完善實踐教學,構建巖石與土壤學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為社會輸送具有高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和科研人才[1]。
巖石與土壤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基礎學科,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然而傳統的課程教學受到舊的教學理念影響,使得巖石與土壤學的重要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教學內容比較陳舊。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學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多次修訂或改編出版的,其中有許多教材是“十五”規劃教材或面向21世紀教材,教材內容與過去相比有明顯的改進。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較長,所以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滯后于學科發展前沿,反映學科新發展等方面的內容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難以擺脫原有教材的框架、內容或模式。
實踐教學弱化。教學實習是巖石與土壤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堂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巖石與土壤學實踐教學存在明顯的弱化。首先,由于學生進行巖石與土壤學課程實習的單位食宿容量有限,無法解決數個班近百名師生的吃飯、住宿問題,所以實習師生只能當天往返,大量時間和經費都花費在實習途中。其次,野外實習指導教師的數量不足,學生實習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由于學生人數的增加,實驗課堂擁擠且存在安全隱患,也很難實現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
考核評價單一。考核和評價是教學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它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方方面面。量化評價為主要特征的實證化評價方式在我國高校評價方法中仍然占主導地位,這種評價方式以準確、高效被我國高校廣泛采用。但這種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其弊端是重結果、輕過程;忽視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交流;易造成評價信息的失真等問題。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近幾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地球科學中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滲透非常顯著地促進了巖石與土壤學科研究的高速發展。針對以上巖石與土壤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巖石與土壤學的教學創新與改革:
(1)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
社會和科技都在不斷進步,要求巖石與土壤學教學內容信息要不斷更新。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和結構,盡可能地將本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以及生產實際中與地質學、土壤學相關的常見問題融入課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圖表和動畫等來闡釋一些抽象的理論問題,制作的課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我們廣泛收集了生產建設中有關地質學、土壤學的實際問題,并把這些內容充實到相應的理論課教學中,以形成具有鮮明的、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教學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易形成“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教學效果不太理想。我們在巖石與土壤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中,多采用討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利用google、百度、cnki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地質學、土壤學論壇或圖書館查閱資料[2],使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創新性開闊視野、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能力,活躍本課程的學術氛圍,有利于師生共同探討、發現和研究。
(2)強化和完善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探索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十分迫切的問題。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采用多種形式的課程實踐教學,主要包括:(1)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科相關教師科研項目中,在實踐過程中領悟理論和實踐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2)研究式教學: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項目內容,并通過申報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并親自實施項目來達到知識綜合應用和能力培養的目的。
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實驗內容和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我訓練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依托學科優勢。針對原來實驗操作較少的問題,適當調整增加了實驗內容,新修訂的巖石與土壤學教學實驗包括:常見礦物與巖石識別、土壤有機質測定、土壤顆粒組成測定等方面[3]。
(3)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針對課程考核評價單一的弊端,教學改革過程中,進行以下嘗試,以促進課程考核評價的多元化。首先,改革筆頭測驗試卷形式與內容。改革試題結構、回答要求、評價標準等方面,改進與完善現有題目來增加其靈活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使試卷題目更加靈活多樣,更富創造性。另外一方面,建立“筆試、實驗設計、課堂討論”相結合的考試評價方式,豐富考核評價方法與指標。同時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對于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做出一些明確與合理的規定,使教師和學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過程能夠做到有章可循,使這些評價方式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結語
通過巖石與土壤學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巖石與土壤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高質量完成課程教學過程成為急需研究的課題。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質量”的原則,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和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管理評價等一系列方面進行創新性改革試驗,培養巖石與土壤學方面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寧濱.創新型人才培養應把握三個著力點[N].中國教育報,2010-01-28(3).
[2]馬光成.試論21世紀高等教育的現代化趨勢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1(2):33-34.
[3]徐秋芳,姜培坤,錢新標.高等林業院校土壤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4,22(5):64-65.
作者簡介:
李建武(1982-),男,浙江杭州人,浙江農林大學專任教師,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土壤地球化學。
宋照亮(1978-),男,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農林大學教師,主要從事陸地生態系統硅-碳循環與全球變化、土壤地球化學。
阮麗(1987-),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研,研究方向為土壤生物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