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紅
【摘 要】
寫作是一項個性特征很強的創造性活動,只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學生的語言形成軌跡,才能解開他們的寫作密碼,才能幫助他們寫出更好的作品。
【關鍵詞】
尋找 寫作 密碼
寫作是一項個性特征很強的創造性活動,因為它需要學生用已內化的語言來表情達意。在這個過程中,總與學生的個體意識、主觀判斷、綜合素養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許正是因為寫作的這種特性,故而它成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然而,當打開我們的語文教材,或者《語文課程標準》,卻發現一個尷尬的現實:在教材里、在《課程》里,我們只看到具體的要求,卻沒看到具體的步驟與思路。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寫作教學該如何進行?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學生的語言形成軌跡,就可解開學生的寫作密碼。
一、從“無”到“有”,豐富寫作的表象
盡管學生在學習寫作時,已有十來年的生活經驗,盡管學生在自己的腦海里,能搜尋出千姿百態的畫面,盡管學生在進行具體的寫作時,總有“不厭其煩”的講解,但一到具體的寫作,學生的腦海里卻變得什么都沒有了。于是“空洞無物”“言不達意”成了學生作文的代名詞。解決這種現象要得從“無”到“有”,豐富學生的表象。
目前,在我們所使用的教材中,它們大多是以“粗細條”的形式呈現寫作內容的,這種粗放的形式,看似給學生巨大的想象創作空間,但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這種粗放的形式,難以給學生一種“具體的”“可觸摸的”表象,也難以讓學生接受與內化。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就必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寫作思路,讓他們了解具體的內容細節,然后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練習。例如《第一次買菜》的寫作教學。在以前,我按照教材的“粗放性原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隨意”地進行寫作,結果學生只寫出了“買什么菜”“買菜時付多少錢”等幾個情景,至于買菜的環境、菜的品相、賣菜人的面貌等內容都拋之腦后。面對這種情況,我及時地調整寫作指導策略,在學生買菜經歷的基礎上,豐富買菜的具體環節:(1)想一想為什么去買菜?是出于好奇?還是家人的任務?或是結伴而為?(2)想一想菜市里是什么環境?買菜人是什么樣子的?你選擇了哪一家菜販去買菜的?(3)想一想買菜的過程中是怎樣的?(4)買完菜后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由于給學生一個明晰的過程指導,學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腦海中的“表象”也漸漸豐富起來,寫作的過程也變得輕松多了。
二、從“靜”到“動”,豐滿寫作的物象
當我們指導學生獲取寫作“表象”后,我們還要關注寫作中的“物象”,即每一個物體在文章中所呈現的形象。由于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心智發育還未健全,他們在接觸自然、了解社會、獲取知識、或表述現象時,大多以動態的形式出現,如“蟲子一動一動的”“皮球在地上滾來滾去的”……但他們在寫作時,卻大多以“靜態”的形式呈現。如“今天我去了動物園,動物里的動物真多,有猴子、熊貓、老虎、大象。”又如“今天我去逛超市,超市的東西真多啊,有巧克力、水果、茶具……”
面對學生的這種寫作現象,我們教師要引導將生活中的“動”變為寫作中的“動”。如“動物園”的這段描寫,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將寫作中的物由“靜”變“動”起來——猴子在干什么?熊貓在干什么?它們各有什么樣表情?在我的指導下,學生的“動物園”就變得豐富多了——“今天我去了動物園,動物里的動物真多,猴子在樹上樹下跳來跳去,不時尋找游人給的食物。熊貓躺在地上,懶洋洋地嚼著竹葉。老虎在鐵籠子,靜靜睡著它的大覺。而大象呢,一邊吃飼養工人喂的草料,一邊與馴象員進行表演……”這樣學生作品中的物體不再是一個“死沉沉”的東西,而變了一個具體生命體征的事物了,文章的層次就更進一步了。
三、從“敘”到“創”,豐富寫作的想象
寫作不僅僅是一個敘述(表述)的過程,更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即寫作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根據生發的情、指定的意、規定的旨進行“表情達意”,在這個過程中,就必然需要我們對寫作的要求進行創編。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就不能停留在具體的“描敘”層面上,還要將寫作引向到“創造”中,讓寫作成為學生的一種“想象”的過程,成為一種“創作”的天地。
再如“動物園”的寫作指導。在先前的指導下,學生都能把動物們寫“動”了,但這只是停留在對動物的“動”的描寫,至于學生對這些動物的想象與個性創造卻“無影無蹤”。為此,我又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了“創”的指導,即猴子們在吃到游人給的食物后,它的心情是怎樣的?熊貓在吃竹葉的過程中,會想些什么等。于是學生的作品就變成了這樣——“今天我去了動物園,動物里的動物真多,猴子在樹上樹下跳來跳去,不時尋找游人給的食物,每當找到好吃的,就露出滿足的神情。熊貓躺在地上,懶洋洋地嚼著竹葉,完全不把我們放在眼里。老虎被鎖在鐵籠子,它鋒利的虎爪也斗不過鋼鐵籠子,眼巴巴的看著我們。而大象呢,卻很自由,一邊吃飼養工人喂的草料,一邊與馴象員進行表演,不時來一個POSE。”這樣,加入了學生的“創造”元素,學生的文章不僅變得的有物,也更有個性的色彩。
總之,當我們循著兒童的認知規律,循著語言生成的軌跡,就一定能解開寫作教學的密碼,就一定能幫助他們寫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