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摘 要】
原蘇教版主編張慶曾說過:“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意思是說,只要我們抓住關鍵的部位,其它問題也就迎而解了。為此,我們有必要梳理語文的脈絡,牽出文本的主線,讓語文、也讓學生有一個“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感覺。
【關鍵詞】
主線 捋出 全篇
原蘇教版主編張慶曾說過:“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币馑际钦f,只要我們抓住關鍵的部位,其它問題也就迎而解了。我們語文素來有“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說辭,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語文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語言本身的內容,又有學生認知的需要;既有情感自由的抒發,又有人文價值的追求……正是因為語文這一特點,使得我們一線教師難以窺其全貌,也使得學生難以掌握應知的內容。為此,我們有必要梳理語文的脈絡,牽出文本的主線,讓語文、也讓學生有一個“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感覺。
一、牽著內容的主線,帶領學生感悟文本的梗概
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或是詩歌,它們的語言都不是機械地或胡亂地堆砌,而是圍繞一個主題、或一種思想、或一縷情緒而組織在一起的,為此,在它們的“身上”就可以找到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 如一個詞、或一句話,或一個核心內容。只要我們教師深入文本,尋找到這些主線,并依此展開教學,就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例如《春夜喜雨》的教學。細細品讀《春夜喜雨》這首詩,就會發現一個“好”字貫穿了全詩,或者說這首詩是圍繞“好”字而展開的:詩的一開頭就圍繞一個“好”字來贊美“雨”,他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說它能夠及時地“當春乃發生”,表明它懂得萬物的客觀需要。緊接著,進一步地圍繞“好”字來抒發雨的“好”,好在它適時的“潤物”,好在它不露聲色的“潛入夜”“潤無聲”。最后運用襯托的手法道出了雨后的“好”效果,在雨的滋潤下,萬物就都得到萌發,萬物代表的花,呈現一片“紅濕”,匯成花的海洋。于是我在教學時,基于這條主線,設計了“這是一場( )的春雨”問題,先讓學生用詩中的詞語或子填空,理解全篇的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從“好、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潛入夜、潤無聲、花重錦官城”這些詞句中全面地、有條理地感受到詩的內容與脈絡。然后我再讓學生圍繞“好”字,并根據填空來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春雨在夜晚人們睡得正香的時候悄悄下起來的,所以詩人說它好。”有的說“春雨在人們需要的時候及時發生,所以它又被稱為‘喜雨?!边@樣學生圍繞著“好”這一主線,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從而有效地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二、牽出結構的主線,帶領學生尋找寫作的密碼
葉圣陶說過“課文只不過是個例子。”學生學習課文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通過課文的學習獲得必要的語言能力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也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文的內容,還要根據課文的不同屬性,有目的的向學生傳授一些有關文章結構的知識,如謀篇布局、構段方式,或是遣詞造句等,從而讓學生從更高角度、更高層次去理解語言。
例如《鳥島》和《臺灣的蝴蝶谷》這兩篇課文的教學。這篇課文是安排在同一單元的,它們的結構是非常相似的,而且也非常簡單的,故而在教學這兩篇課文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們的相似性、相鄰性與簡單性的特點,來幫助學生學習文章結構的特點。首先我們先梳理出這兩篇文章的行文路線——“地理位置——→形成過程——→突出景觀——→吸引游客”。然后基于這樣的行文路線展開教學,一方面我們帶領學生從這樣的路線去理解文本,感受《鳥島》和《臺灣的蝴蝶谷》的獨特位置,體驗《鳥島》和《臺灣的蝴蝶谷》的突出景觀:一個是“鳥多”,一個是“蝶美”。一方面帶領學生逐漸認識、理解、認可這樣的行文路線,讓學生產生“行文”結構上的認知與體驗。最后,基于《鳥島》和《臺灣的蝴蝶谷》這兩篇課文的案例,讓學生根據這樣的行文路線,來簡單地說一說家鄉的特點,從而讓學生體驗到這種行文路線運用的妙用,進而習得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牽起情感的主線,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絲
“文章本是有情物。”從文章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情”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聯系,如果我們拋開文章所飽含的作者情絲,拋開作者的無限遐想,那么文章就只能是言語的堆砌了。為此我們在教學時,還要帶領學生從語言的品讀中去觸摸作者的情,感受作者的意,深化作者的思,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意識、思想品質。
例如《歡樂的潑水節》的教學。這篇課文緊扣“歡樂”二字,講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歡度潑水節的情景,該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通過鳳凰花開了來表明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講述人們在歡度潑水節的場面,體現了人們的快樂;最后一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它活動。盡管通篇只有三個自然段,但卻洋溢著濃濃的快樂之情。于是我在教學時,先是幫助學生掃清詞語的障礙,如“西雙版納、傣族、瓢、象腳鼓、鼓點”等;然后緊緊圍繞“歡樂”一詞,找出文本中最能體現傣族人民“歡樂”的句子——“人人臉上笑開了花”,并依此展開教學:“人們的臉上為什么笑開了花?為什么身上都潑濕,還笑得那樣開心?”“為什么水里還滴上香水、撒上花瓣?”這樣文本所傳達的“歡樂”情感在一個個追問中給呈現出來。
總之,語文看起來“雜亂無章”,但當我們細細梳理,就能從“內容”“結構”“情感”等角度牽出一根主線,就能給學生呈現一個清晰地語言學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