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萍
學校提倡嘗試“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要讓孩子從原先的“先教后學”中轉變過來,我覺得必須有一個前提,那是就要孩子們充分地做好預習工作。對于預習,葉圣陶先生早就有過精辟的論述:“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預習”。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預習往往被學生和老師所忽視。事實上預習是學習活動中極為關鍵的環節,精彩的教學活動應從預習時開始,將學生的個體行為提升為群體行為,使得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真正的“主體”。
我們教學面對的是一群新市民子女,他們很多都步入預習方面的歧路:1.老師布置多少我做多少,學生從思想上就是一個學習的被動者。2.老師布置什么我做什么,學生做的就是老師布置的一些鞏固性學習的作業,對于新知識和內容,沒有學習的興趣,也就失去的學習的主動性。3.老師教什么我做什么,學生常常把預習工作看成實簡單的理解詞語,朗讀課文,對文本的理解很少,沒有了學習的深度。造成以上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對預習環節重視不夠,認為可有可無,平時布置預習任務也流于形式,過于籠統,或者只限于一些簡單的抄寫作業,時間一長,教師的態度又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也會逐漸覺得預習是一塊可有可無的雞肋,簡單應付了事。所以我覺得要有循序漸進的預習方法,熟讀而精思的預習態度,讓預習成為教學活動重要前奏。
一、調動預習潛力,享受學習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預習,我們在乎的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的掌握,格式化的預習要求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我們可以在預習的方式和預習內容上動些腦筋,讓學生多點自主選擇預習的權利,做自己感興趣的事。1.成立預習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2.重視預習質疑,讓學生主動思維。如高年級預習課文時,學生可以在讀書課文的基礎上選擇對文章中感興趣的進行深入的預習。《七律 長征》是一首詩,詩中概括了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但單獨讀詩句很難理解里面的精髓,在第一課時后,我布置學生可以根據詩句中所提高的故事去課外搜集一下文字和視頻的資料。第二課時上,學生將一首56個字的詩歌讀成了一部長征故事集,那對于詩中表現的紅軍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在自然而然總明白了。不同的課文尋找不同的突破口,學生內在的好奇心就被調動起來,積極地參與到了預習中來,學習的信心十足,動力強勁。
二、循序而漸進,掌握預習方法
葉圣陶先生曾對預習做過這樣精辟的論述,他說:“預習的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應取什么方法,認定哪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只是實際下手得讓他們自己動天君(大腦)。因為他們將來讀書必須自己動天君。”由此可見,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更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的自學活動。
首先,教會預習方法。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幾種預習方法:一讀、二查、三思、四動筆。
一讀:俗話說:“眼過三遍。不如嘴過一遍。”新學習一篇課文,第一步就是要求學生預習時要捧起書本放聲朗讀三遍。第二遍讀課文,讀書莫放“攔路虎”,有些詞通過聯系上下文就能理解,不能解決的,就可以通過利用工具書或是請教別人的途徑來解決。第三遍讀課文,注意課文中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語文教學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手段。
二查:對于課文中很多不能理解的部分,啟發學生可以去圖書館查資料或利用計算機網絡課搜索來了解。
三思:預習中要讓學生關注這些思考題,讀后想一想,口頭說一說。 還可以在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
四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應嘗試在書上空白處有針對性地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可以是針對某個詞、某句話、某段文字,或全文的感受,甚至可以摘抄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評價能力和鑒賞能力。
其次,搭建推進梯度。引導學生預習將經歷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搭建一個逐步推進的梯子,供學生不斷深入預習,逐漸提高預習能力。可以設計一些“常規預習模塊”與“特殊預習模塊”。一些淺顯易懂的文章,學生通過自己預習就已經能夠掌握文章中的精髓了,但有些文章則需要增加特殊的預習。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古代勞動人民是如果將巨大的石塊從山上運到沙漠里,又是如何將塊塊巨石搭起來的,光從文字朗讀理解是不夠,可以讓學生借助手邊的材料自己做做實驗,在實驗操作中明白這里面很多的物理原理,在課堂有板有眼地展示,體驗到預習帶來的成功感。
三、重視反饋評價,提高預習能力
對于學生的預習要重視檢查,及時表揚,讓其體驗成功,樹立自信。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預習已掌握的教學時一帶而過,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課文學習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益。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預習中獨自弄懂的內容,經過了積極思考,就難于遺忘;預習中沒有弄清的問題,經過了一番思考,聽課時豁然貫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印象經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聽課的質量。
總之,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根據教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預習,有層次性地設計預習作業能讓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預習,從而真正達到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真正譜寫好教學活動的前奏——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