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宇
【摘要】高師音樂教育是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人才為目標,高師合唱課程與指揮課程是其主要課程之一高師合唱課程目前面臨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社區教育需要合唱指揮人才這一新形勢;高師合唱課程應該拓寬培養理念,把新出現的社區教育合唱人才需求納入到其培養目標中來,認清當下社區合唱人才需求,使高師的合唱培養目標走出僵化形態,富有靈活性,具有活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關鍵詞】新形勢;高師合唱;社區合唱;培養目標
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在高師音樂教育還是基礎音樂教育,也不管在家庭音樂教育還是社會音樂教育,都取得了與經濟發展一樣驕人的成就。雖然不同的音樂教育方式其目的、方法有所不同,但這幾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教育形式中,高師音樂教育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的重要性在于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師資。近二十多年來,高師音樂教育在教學改革方面取得J顯著成績,如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觀念逐漸加強,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等。而合唱指揮課程作為高師音樂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卻沒有積極適應整個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及社會音樂需求的新形勢,任然按照音樂學院培養音樂合唱人才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教學目標也基本上沒有改變,明顯的違背了高師的基本培養性質。基于這一基本態勢,本文主要從高師合唱教學所應該面對的新形勢、培養目標兩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一、高師合唱教學應積極面對新形勢
高師合唱教學作為高師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聲樂教學、器樂教學、舞蹈教學、音樂理論、教學法等一起構成了高師音樂教育的整體,為培養基礎音樂教育人才貢獻著力量。從現實的意義上講,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脫胎于上世紀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和上海音專等專業音樂院校,因此,從恢復高等教育考試以來,現代意義的高等音樂教育在各類音樂人才的培養上沿襲r目前專業音樂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有歷史因緣的,雖然步履蹣跚,但也是穩步前行,高師的合唱教學也是在這種裹挾巾進行。
近十多年來,伴隨著各個階層教學改革,高師的合唱教學也從合唱的聲音理念、指揮手勢的變化運用、合唱的表演性、與國外的交流等方面進行著內在機理和外在形式的變化,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對于存在的問題,有五個方面:第一,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觀念尚不牢同。第二,合唱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失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重技能、輕理論,重技能小課、輕技法大課。重合唱的高、精、尖,輕專業知識技能的均衡性、通用性、實用性。重合唱專業學術水平,輕教育學科理論和教育實踐經驗,也沒有關注到學生理念靈活性的培養。第二,教材建設尚未走向軌道,基本上是采用音樂學院教材,縱然是有時會有以面對高師標題的專用教材,從實質上也不過是改頭換面而已,而沒有真正的以高師的師范性為主。第四,科學研究工作滯后。合唱雖然是一門以演唱為主的表演性課程,但不論是以培養表演人才為主的音樂學院的合唱課程還是以培養教育人才為主的高師院校的合唱教學,其前瞻性理論研究大都落后于實踐,不儀如此,在合唱指揮實踐基礎上的理論總結也較為滯后。第五,合唱教育教學改革缺乏整體部署,合唱教學沒有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結合起來,合唱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僵化性,缺乏有效性。對于合唱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關于前四個方面,因為高師音樂教育從肇始就已經確立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音樂教師為目標,在這一過程巾經驗不斷,問題不斷,研究不斷,已有很多學者、教師等研究者在不同層面的進行過多層次的探討和論述,而對于第五點,關于合唱教育所面臨的新形勢,在理論層面,我們是鮮有探索,那么,我們的高師合唱應該如何認識和面對這一新形勢呢?
當下,我國社會生活所面臨的新變化、新形勢是城鎮化社區的廣泛建立。在國家建立小康社會、建立和諧、實現人的終身教育和終身發展的社會理念與實踐的主導下,各大中型城市逐漸實行了社區化建設與社區化管理,并且這一居住、生活方式迅速向小型城市、鄉鎮拓展,與社區建設同步進行的社區教育就越來越彰顯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的,社區生活、社區教育成為學校課堂教育之外、人的終身學習的同地。了于合唱作是一種最具廣泛性、群眾性和社會性的最為方便普及可行的美育形式,合唱能陶冶人的情操、增強審美能力。因此,在社區教育中,合唱教學、合唱演出逐漸成為社區交往、社區凝聚力、社區人審美素質提升、承繼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那么,社區活動巾對合唱排練、合唱指揮人才的需求,則是當下新形勢下的新需求。在西方國家,由于工業大機器生產的需求,社區建設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社區教育模式,社區人才(包括音樂人才)的需求由本地的社區學院有針對性的培養。而我們的社區建設才短短幾年時問,我們沒有外圍(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社區學院針對性辦學的經驗,社區音樂教育與合唱人才由什么樣的學校有針對性的培養,我們的各級政府并無定位。在這樣一種態勢下,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合唱課程就需要更新培養理念,探索合唱教學多樣化實踐,面對新形勢,把為社區教育培養合唱人才囊括到高師音樂合唱課程中來。
那么,把為社區教育(社區教育包含社區音樂教育、社區音樂治療、社區活動等)培養合唱指揮人才與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違背嗎?這其實是一個觀問題。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理念、培養目標、教育模式等都應該是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是一個活性的培養目標,是隨著社會教育需求的變化而有所改進的。因此,當社會出現社區教育這一新形勢時,高師音樂教育的合唱課程應該有勇敢的擔當意識,擔負起這一培育責任。
二、高師合唱教育應該重樹培養理念,拓寬培養目標
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白創辦之初,就確定了其清晰的培養目標,其目標是為基礎音樂教育(包括幼兒音樂教育、初級巾學音樂教育、高級中學音樂教育)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近幾十年來,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都是緊緊圍繞著為中小學音樂教育培養教師為目標進行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堅實的支撐起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那么,高師音樂教育在主要培養目標上,其指向當然是止確無疑的,但從人才需求的現實來看,我們的培養目標又出現J僵化和墨守成規的一面。而合唱與指揮課程作為高師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沒有在新形勢、新需求面前呈現出其彈性和靈活性,其優點和缺點基本上與高師音樂教育步調一致。就拿目前所出現的城鎮社區建設、社區教育(包含社區音樂教育)這一新出現的新生事物來說,在科研層面,2012年以前直接探討社區音樂教育的音樂論文共有35篇131。在這些論文中,涉及到合唱方面的儀儀是認為合唱是社區活動的一種形式,沒有提及到社區合唱人才的培養問題,而高師合唱教學相關文論中尚未發現有關為社區音樂教育培養合唱人才的研究性文論。事實上這種研究和思考需求確確實實存在著,這種人才需求是伴隨著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新出現的音樂人才需求。
對于這一新出現的合唱人才的需求,無論是專業音樂院校還是高師院校的音樂專業,都沒有表現出極具高度的敏感性和靈活性。專業音樂院校從培養目標上來說,主要是為職業藝術團體培養表演人才、創作人才和理論研究人才,其所培養的指揮也包括交響樂指揮、民族管弦樂指揮、軍樂隊指揮與合唱指揮,其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即為表演而教學。高師音樂教育合唱與指揮課程主要是為基礎音樂教育的合唱服務的,從專業的角度來講,即高師合唱課程應該包含對學生進行指揮技術的培訓和合唱排練能力的培訓,其培養目標也很明確。雖然二者都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定位,但對于社區建設、社區教育巾所出現的龐大的合唱指揮人才的需求,我們的高師音樂合唱課程應該責無旁貸的擔負起這一深具社會意義的歷史重擔。
面對社會所出現的新形勢,我們的高師合唱教育從培養目標上就需要作出如下兩方面的思索:第一,拓寬音樂教育理念,雖然高師音樂教育的目標是為基礎學校音樂教育培養音樂人才的,但在新的形勢、新的需求以及當前就業壓力下拓寬高師培育觀念,將為社區音樂教育培養人才囊括到培養目標中來。第二,思想永遠在行動前邊。社區合唱與指揮人才的培養,與基礎教育中合唱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同,指揮與技能及其對聲音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演出的目的也不同,因此在學生的培養理念上首先應該走出學校框框,樹立更為寬泛的教育理念和就業觀念,這些觀念的樹立應該置于合唱技能、指揮技巧訓練同等重要、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前瞻性地位。只有理念走在實踐前邊,敏感的俯瞰社會教育變化,才能適時的、靈動的使高師音樂教育培養目標增加新的內涵,也才能使高師音樂教育巾的合唱課程滿足社會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也更加能使高師音樂教育及其重要課程之一——合唱課程不斷換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高等師范院校合唱指揮課,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和高等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其性質應是一門師范性和綜合技能性較強的課程,不應成為一般性的基礎課程。因此,高師合唱指揮課也應該以培養能夠勝任巾小學合唱活動的優秀組織者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在高師合唱課程的實踐巾,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重合唱的排練,輕學生指揮技術的實踐。合唱教師按照合唱的聲音理念訓練學生,學生作為合唱隊員按照老師的聲音要求修飾聲音以達到的合唱作品的要求,而沒有實現真止的合唱與指揮課程的本質要求——培養學生的指揮技術與聲音訓練實踐能力的提高,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合唱的組織者、聲部劃分的鑒定者、合唱聲音的技術的訓練者、合唱作品的指揮者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高師音樂教育合唱課程培養目標定位僵化、不靈活,缺乏理論研究的結果,因此,使我們的高師音樂教育合唱課程在動態巾前行,在時代與社會要求中進步,不斷拓展、增加高師合唱課程培養目標的內涵,則是我們音樂教育著與所有合唱教師要努力工作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