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摘要】民歌是一種流動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的民族的風俗習慣、包含的性格特點都是民族音樂文化地域性色彩的主要表現。民歌是一個國家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藝術形式,具有民族性與地域性的特點,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層面上的獨特色彩。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代表的民歌作品,歸根結底民歌是用演唱的形式來彰顯出與眾不同的民族文化,基于此唯有生動的演唱技巧,與悅耳動聽的聲音才能將其蘊含的思想情感不遺余力地表現出來,因此對于演唱中的聲音色彩有效把握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民歌;演唱風格;特點
引言:
中國的民歌歷史悠久,自春秋時期的《詩經》的成書就是采集楚國等國的民歌收錄而成。民歌千差萬別,但是都是我國文化歷史中的瑰寶。中國幅員遼闊民歌的地方色彩也就更加多種多樣。所以,要想了解不同地區民歌的聲音色彩,也要把民歌色彩的條條分離出來。
一、什么是色彩
色彩的涵義就是,借用了美術的術語,運用同感的藝術手法,表達對音樂美感特點的整體體驗。民歌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聲音色彩,也造成了不同地區的人對于民歌不同種類的喜愛,這些聲音色彩的個性特點就是民歌的“聲音色彩”。
民歌從古代之時就已經形成了獨有的“地方色彩”,當時古人對于中國古代的音樂已經有了南北差異的宏觀認識。從孔子整理的《詩經》中的《國風》可知,當時吳越的民歌也算是的“南音”的始祖了。在遠古時期舜帝還曾做過五弦琴以彈奏和歌唱,這都是“南音”豐厚的基礎[1]。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地形風土人情也是懸殊很大。因此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文化傳統以及不同的審美標準,這些造就了不同的“民歌的聲音色彩”。當時古人對于中國古代的音樂已經有了南北差異的宏觀認識。古人給當時的古代民歌還做了分類,起了名字:南方的音樂叫做“任”,北方的音樂叫做“昧”,西方的音樂叫做“侏離”。各地區這樣的劃分,形成自己獨有的音樂區域文化。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就像方言一樣,代表這個區域的文化特色和音樂聲音色彩。我們國家的民歌的種類多種多樣,地區聲音色彩也十分豐富,其他國家不能相較,并且這也代表了民間厚厚的文化積淀和五千年的文傳統留下的藝術寶藏,一直深受人民的喜愛。
二、聲音色彩與演唱風格的關系
民歌的風格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民歌主要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我們就形成了很多民族聲音色彩的區域:西南民歌、中原民歌、江南民歌、和東北民歌等,這其中還有當時名家的創作。民歌來自于平凡的生活,同時又是高于生活的。群眾在生活中和勤勞的工作中產生的小情緒和小感想,通過藝術的手段來表達,這就形成了一定的音樂風格,民歌在演唱時,有著清亮、柔和婉轉等聲音色彩或者特點。如果歌者聲音十分明亮、音域也十分寬廣,有很強的表現力那就很適合有極強風格的民歌;如果歌者聲音柔媚婉轉,仿佛是百靈鳥一樣,還可以真假聲靈活轉換,那就很適合唱抒情、溫柔有情感的民歌[2]。
陜西傳統民歌《山里的花開紅艷艷》,“ 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呦)紅艷艷 毛主席呀哈領導咱打江山”。這個歌曲很有西北特色,音域很寬廣,角度的跨越很大,加上“呀哈”這種發音很有特色。還有《走西口》、《想親親》、《看秧歌》這樣膾炙人口的歌廣為流傳。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跑馬溜淄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喲”這首就是體現南音色彩的作品,配有四川特有的方言,跑馬溜溜等。有無聲音階,四句體結構,窄聲調的音調結構。
《山里的花開紅艷艷》和《康定情歌》分別代表了中國民歌南方特點和北方特點。在聲音色彩上,北方民歌具有那種清亮并且高亢的美感,而南方民歌則具有溫柔婉轉的靈性。從民歌的聲音高度、辭藻結構、調值和語言的合轍押韻綜合對比中可以得出:地理環境對于歌者和歌曲創作都是有影響的。這其中也是由規律可循的,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歌在聲音色彩上也有多樣性的特征,對于歌曲的分析有時候需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進行深入探究,不能簡單的做一個總結評論,評論一首歌也是由很多負載的因素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是具有贊美和民族特點的。而《康定情歌》是抒發了一種青年男女勇敢追求幸福的歌曲,旋律很流暢并且優美,前兩句主要集中在中高音的音區,又從低音區中起承轉合,感情十分真摯,令聞著動心,再加上當地特有的綴詞“溜溜的”讓歌曲變得很活躍,也顯得十分風趣和生動。
三、不同地區民歌的色彩形式
民歌的音樂形式只要是音調、音律、潤腔等。唱詞也很有特點,詞曲方面和方言歌詞、聲調有關,有濃濃的地方特點。江淮江南的南方地區的歌曲大多是清麗、婉轉、柔和的,情感表達比較細膩,在音調上比較高亢和嘹亮,韻律寬廣,曲調悠長,而東北的民歌就十分粗狂豪放,大多數受到了東北地區“二人轉”的影響,詞曲十分貼近生活,歌者在演唱的時候也是十分的豪邁和有氣勢,具有十足的地方色彩。在西北地區流傳比較廣的民歌種類有:“信天游”、“山區”、“爬山調”和“花兒”等,在演唱的時候調子十分的舒緩和悠長,有時候演唱者也會即興開始演唱,可是聲音中也會有難以掩飾的悲壯之感,磅礴大氣!位于中原之上的民歌,經過濃重的儒家思想的滲透,曲調比較中規中矩,旋律也十分平緩不會大起大落,需要聽者在聆聽中自己尋找特色和情感的重點,比較重視對于內在的挖掘和深入體會曲調情感[3]。
(一)西南民歌
云貴高原和西藏高原是我國山歌的一大寶庫,有多種多樣的民歌特色,有貴州山歌、四川南部的神歌、苗族飛歌、藏族山歌、布依族的小歌。音樂色彩中有著自由氣息還有著十足的山野氣息,帶著來自于大地山川的靈性。許多少數民族會在進行祭祀大典和節日慶祝的適合進行歌唱,比如彝族在火把節時演唱的“丫腔”、土家族的“哭嫁歌”。還有在辛勤勞動中表達情感的歌曲,比如云南景頗族的“舂米歌”。很多民歌都有節奏自由、音域寬廣和旋律起伏的特點。比如彝族演唱方式非常多的種類,有獨唱、對唱和重唱。在彝族的民歌中表達愛情的歌曲有很多,比如在特定的節日中,男女進行對唱,歌詞可以進行編排,或者先以對唱為主,大家在進行集體的應和。歌詞都是即興創作同時也具有樸素自然和生動的優點。廣西壯族的人他們世代是用歌聲來進行交往。交流表達情感的,在生活中發生大事的時候都要“長歌以和”。每一個人都是唱歌的能手,在生產、生活中到處都有唱歌的理由,同時不同的地域調子也是不同的。他們在歌唱的適合歌詞不會講究押韻和諧,歌詞就像是說話一樣樸實有力,很有強的感染力。
(二)東北民歌
東北是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統稱,東北的民歌鏗鏘有力,語言十分貼合生活卻有著極深的哲理。所謂“話糙理不糙”的完美詮釋。體裁也有很多,有“號子”、“山歌”、“小調”和“兒歌”。民歌都是反映鄉土人情的載體,在傳唱的過程中也沒有固定的版本,在不斷的加工和變化。東北民歌《對花》:“郎對花姐對花 一對對到田埂下 一對對到塘埂下 長子打把傘 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喂呀得喂呀得喂得喂上喂 叫做蓮篷花”。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交友擇偶時的即興創作。具有十分豐富的情感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出現了常見的助音“哎、啊、呀”等詞匯。在東北二人轉中,小調小曲十分詼諧幽默,體現著東北人民生活情趣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演唱上,東北地區的民歌所特有的粗獷豪放或者婉轉細膩的外形和旋律,內涵深刻,工整細致、精雕細琢的樂句轉換特點,有句話叫做“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民歌聲音的轉折讓黑土地音樂的色彩以更強的感染力影響著熱愛它的聽眾。
(三)江南民歌
江南地區的民歌,古代稱為“吳歌”。這一代的民歌不像西北調子的大線條的筆墨渲染,也不是西南地區多種民歌薈萃的民歌的那種自由和朝氣。江南民歌是那種曲調柔和,婉約不張揚,比如小調《無錫景》:我有一段情呀,唱撥拉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讓我唱一只無錫景呀,細細那道道,唱撥拉諸公聽。這是典型的南音色彩,旋律十分細膩,曲風柔媚婉轉,江南的民歌和吳歌的音調十分符合,江南民歌主要內容都是承載著對于風景和人文的留戀和贊美,有著極強的地方特色,大多數都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常用疊詞,段落變化也很豐富。漢族民歌的調調基本由三、五度結構和四、五度結構著兩種[4]。
在演唱上,音色的變化要做變化,在曲調的強弱和調值的變化中趨于平靜和柔和,適合表達情感的直白和平鋪直敘。對于那種情緒變化比較大的作品中,調值在強弱變化中也要做些變化,做到風格和基調的統一。
結語:
我國幅員遼闊造就不同的生存環境,歷史悠久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環境形成了多種風格的民歌,也造就了不同的音樂魅力。西北民歌的悠長、東北民歌的詼諧、中原民歌的規整、南方民歌的婉約、西南的悠揚清亮組成了我們民歌的不同音樂色彩,為我國演唱提供了風格把握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尹湘云.淺談滇西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J].黃河之聲,2014,15:19-20.
[2]徐頻頻.巢湖民歌演唱藝術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117-122.
[3]佐世容.探析藏羌民歌演唱技法之異同[J].四川戲劇,2014,03:123 -125.
[4]楊敏,陳薇.陜北“原生態”民歌唱法的傳承保護研究[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5,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