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豐 倪升霞
【摘要】第二屆兩省三地徽州民歌大賽的成功舉辦,為弘揚徽州地域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徽州民歌搭建了平臺。本次大賽的節目表演形式多樣化,內容樸實化、演唱原生化,是一次徽州民歌集中展示的盛宴,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但是,徽州民歌作為原生態的地方民歌,它具有民歌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本人認為展演比競賽更重要,更能推動徽州民歌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關鍵詞】徽州民歌;保護;傳承;展演;綜述
第二屆兩省三地徽州民歌大賽于2015年12月18日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黟山劇院隆重舉行。該大賽五年舉辦一屆,旨在保護和傳承徽州民歌,弘揚徽州文化,推動徽州民歌的流傳和新發展。本屆大賽由黃山市文化委員會主辦,黟縣人民政府、黃山市廣播電視臺承辦。大賽的評委由高校音樂學專業的教授、地方音樂創作研究所的作曲家、地方非遺保護部門的專家共5人組成。參賽隊伍主要來自大徽州地域內婺源、黃山市三區四縣和績溪縣的9個代表隊共19個節目參加展演和評比。大賽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最后評選出一等獎2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6個,其余均為參賽獎。
一、比賽尊重史實,展示民歌的原生性
古徽州府的地理范圍主要包括原徽州府所轄六縣,即歙縣、黟縣、績溪、休寧、祁門、婺源六縣。解放后,婺源劃歸江西省,績溪歸宣城市管轄。目前的黃山市只下轄三區四縣。所以,當前徽州學領域的研究有“大徽州”和“小徽州”之分,大徽州指古徽州下轄的一府六縣,小徽州指當前黃山市所轄的三區四縣。
2010年第一屆徽州民歌大賽主要邀請黃山市的三區四縣參賽。賽后受到了徽州文化保護專家的質疑,焦點在于參賽的范圍與徽州文化所涵蓋的地理范圍不匹配,不利于徽州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所以,本次大賽主辦方基于大徽州的地理范圍,重點邀請了婺源和績溪縣的文化部門來參賽,目的尊重史實,重在將徽州民歌的保護、推廣和傳承的領域置于大徽州的地域內,有利于徽州民歌的進一步挖掘、整理和保護。
本次大賽所有的參賽曲目均是按照民間搜集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演唱,曲譜沒有經過后期的改編,演唱者都是活躍在農村文化舞臺上的業余民歌手,他們都沒有經過學院派的演唱訓練,好多都是大白嗓演唱。著裝也是民間演出服裝或者日常的生活裝。這是本次大賽為了展示徽州民歌原生性,體現出徽州民歌扎根于徽州農村,與徽州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特征。
二、比賽節目形式多樣,演唱技巧獨特
本次大賽為了展示各地徽州民歌的獨特性,鼓勵參與節目的表演形式多樣化,主要有歌伴舞、表演唱、說唱、獨唱、對唱、小合唱等。其中祁門縣文廣新局參演的表演唱《采茶撲蝶》,將每年清明時節前后,茶農摘采頭茶時的吟唱和采茶的一系列動作融于表演中,還不時的將采茶時用網勺撲打蝴蝶的動作加以穿插,完美的展示了茶農采茶的實景。徽州區文廣新局的選送的徽韻大鼓《徽州擺攤妹》,借鑒京韻大鼓的說唱形式,由徽州民歌傳承人凌志遠老師將徽州賣毛豆腐妹子擺攤吆喝的場景編成唱詞,由徽州民間歌手余麗英邊唱邊打鼓,凌志遠老師用三弦伴奏的進行表演。該節目是本次大賽中表演形式最獨到的節目。婺源縣文廣新局選送的男女聲對唱《曬秋情歌》,以婺源篁嶺村到了秋季晴好天,家家戶戶都要將家中的五谷、臘肉、香腸、辣椒拿到自己門口、屋頂或者曬場晾曬為背景,展現了村中青年男女借此機會互相傳遞愛情的信號,以歌傳情的場景。
為了更真實的展示徽州民歌的地域性,本次大賽要求民歌的演唱需用當地方言來表達。然而,徽州方言紛繁復雜,有“十里不同音”之說。而歌唱的方法與語言的表達有一致的地方,所以本次大賽在歌曲演唱中顯示出許多獨特的演唱技巧。比如,黟縣文廣新局選送的表演唱《十二月花名》,歌詞借十二種花來表現一年中十二個月要開展的農事活動,歌曲用黟縣方言演唱,由于黟縣自古是安慶和河南信陽一帶百姓的遷入,則現在的方言帶有河南豫南話和安慶黃梅調的韻味。每個音都表達的非常細膩,尤其是倚音唱的非常有棱有角。歙縣文化館選送的表演唱《葡萄架下》,采用歙縣古城話演唱。由于歙縣徽城鎮的方言咬字靠前,聲音位置較高,音色偏亮,因而在演唱時演員一開口就是明亮的嗓音和飽滿的氣息,不時帶有因喉頭小抖而產生的“顫音”。這種音效在聲樂技巧上稱之為“抖喉音”,徽州民歌傳承人操明花把它稱作為“哈哈腔”,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綿羊聲”。它與美聲唱法中要求的顫音有本質上的區別,這里不做贅述。在云南多個少數民族的民歌演唱用都有這種特有的演唱方法,這里也是歙縣民歌演唱的獨特之處。績溪縣文化館選送的《采茶歌》最鮮明的體現了績溪民歌中山歌的演唱特色,聲音高亢嘹亮,演唱者具備良好的氣息支持和橫膈膜的支撐,以及很好的頭腔共鳴。
三、爭相斗艷,更為文化傳承
本次參賽的9個代表隊為了能在比賽中能獲得較好的名次,各縣人民政府和縣文廣新局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的比賽領導小組,由文廣新局局長親自抓參賽的各項工作,分管副縣長統一協調。參賽的節目先由各鄉鎮報送,再又縣里統一挑選,排名第一的節目作為代表該縣參加此次大賽的參選節目。并邀請了當地的民俗專家、聲樂專家進行指導,做好了賽前的強化工作。據了解,參賽的每個縣針對此次比賽的前期工作均經歷3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準備。最后,婺源縣文廣局選送的男女聲對唱《曬秋情歌》和黟縣文廣新局選送的的表演唱《悔啊悔》拔得頭籌。
本次大賽雖為徽州民歌的演唱競技,但是從選送的節目的內容來看都表現了徽州地域內的農事活動、民俗事象、人文思想等。因而,此次大賽為展示徽州地域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徽州民歌、了解徽州的歷史、地理、人文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平臺。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域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2008年,徽州民歌成功入選我國第二批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志著徽州民歌作為中國傳統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已經提升到“國家在場”的層面,這對徽州民歌來說既是機遇又是鼓勵。做好徽州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實質上是對徽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有效推進。
四、對舉辦徽州民歌大賽的一點思考
徽州民歌作為一種反映徽州地域的民間音樂形態之一,它秉承了民歌的基本特點,即創作的即興性、傳播的口頭性、內容的樸實性、演唱的原生性。每一首徽州民歌不論在內容上、語音上、演唱方法上都有各自的特色。因而,本人認為,舉辦徽州民歌大賽展演比評獎更為重要。因為參賽的每首作品在創作、表演上都遵循著民歌的一般特點,都有自己地域的特色,所以,不能簡單用分數或等第是來體現對每一個參賽節目優劣好壞。事實上,我們的原生態民歌也不存在創作的好壞后者演唱的好壞,他們之間相異的只有音樂內涵和表征。如果我們將徽州民歌大賽辦成徽州民歌展演或者匯演,取消層層選拔的機制,我們將會看到更多散落于民間的具有獨特音樂特征和文化內涵的民歌出現,這對當前進一步做好徽州民歌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是一種工作思路的轉換和工作機制的革新。讓我們期待5年后的徽州民歌大賽(展演)能呈現出更豐富、更原生的民歌作品。
參考文獻:
[1]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州文化研究(第一輯)[M].合肥:黃山書社,2002.
[2]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3]楊明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史一豐(1980—)男,漢族,浙江湖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
倪升霞(1995—)女,漢族,安徽桐城人,黃山學院藝術學院2013級音樂學本科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