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的幼師教學模式在對幼兒進行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注重對于幼兒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舞蹈課程作為幼師教學中活動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幼兒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而舞蹈的靈魂是節奏,因此,在幼師舞蹈教學中的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就幼師舞蹈教學中節奏感培養的重要性和策略方法展開論述。
【關鍵詞】幼師舞蹈教學;節奏感;培養;重要性;方法
我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舞蹈,這些舞蹈是各民族風土人情、民族特征獨特性的體現。比如,蒙古舞奔放,朝鮮族舞優雅,傣族舞秀美等,各民族的舞蹈都別具一格。而舞蹈的不同本質在于節奏的差異,對舞蹈的理解和表現多依賴于節奏感的應用。因此在幼師舞蹈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節奏的重要性,注重對于幼兒節奏感的培養,這也是幼兒教育中對于提高幼兒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對于全面落實現代化教育,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未來人才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節奏感之于舞蹈的重要意義
節奏感是舞蹈藝術最突出的表現特征,對于舞蹈的良好表現依賴于節奏感的把握,節奏感之于舞蹈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節奏是舞蹈中對于不同人物形象的詮釋方式。舞蹈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和感染力,不同節奏的組合,強與弱的交叉更迭能夠表現快速出人物情緒,豐富人物性格,詮釋人物形象。
節奏在舞蹈表現中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有的舞蹈有配樂,有的沒有配樂,正如音樂的氣氛通過旋律的快慢、音調的高低來實現,舞蹈的氣氛是通過節奏的快慢變化來實現的。[1]
節奏是表現舞蹈動律的良好方式。動律在舞蹈中就是把肢體動作結合到整個節奏韻律中,是節奏感的一種延展性表達。節奏的快與慢支配舞蹈動作的強烈與舒緩,從而形成一種豐富多彩的舞蹈故事。
節奏有助于舞蹈的情感表達。在舞蹈藝術中,快速的部分表現強烈的情緒,緩慢的部分表現平和的情緒,通過節奏之間的快慢交叉和轉化實現舞蹈故事的情感表達。
二、幼師舞蹈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方法
節奏感是一種存在于人體內的與生俱來的力量,包含于自然界的各種旋律之中。在現實生活中,節奏感已由最初的自然現象升華為一種可供人欣賞的藝術行徑,人們通過節奏來表現舞蹈,又通過舞蹈來寄托和表達感情。在舞蹈的研究基礎上,節奏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途徑進行培養和規范,對節奏感原本存在的部分進行牽引和豐富,對其原本無序的部分進行有序規范,從而開拓節奏感在舞蹈中的價值。幼兒出于快速學習階段,心智尚不成熟,可接受強度弱,幼師在舞蹈教學中對于幼兒節奏感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可通過以下三個方法步驟來實現:
(一)培養學生識別節奏的能力
幼師在對幼兒進行舞蹈教學中,首先要幫助學生對于舞蹈背景進行學習了解,尤其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承載了各民族的興衰與發展歷史,深入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涵義,有助于形成學生對于該類舞蹈的獨特認知和感受,通過不斷的積累,提高學生識別節奏的能力。
舞蹈的節奏識別可以通過“比較法”來進行。不同的舞蹈具有不同的節奏特性,而同一種舞蹈里面不同片段的節奏也有差異,例如,在朝鮮舞中,平和緩慢:的節奏表現的是“古格里”,而深沉凝重的節奏是“他令”。通過對不同的節奏韻律的分析認識,理解它所蘊含其中的舞蹈藝術文化和舞蹈藝術性格,真正做到趣味與知識相結合,更好地進行節奏識別,提高幼兒對于舞蹈藝術的學習掌握能力。
(二)培養學生體現節奏的能力
1、增強對節奏技法的掌握。
節奏不是一個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是有技法可循的。在舞蹈藝術的表現過程中,動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之間的良好配合和轉化是節奏的表現方式。在幼兒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對于整體舞蹈情緒的把控,掌握每個結點節奏的不同,準確抓住節奏變化時機。[2]這是舞蹈藝術中必須要掌握的專業技法,幼兒應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練習來掌握。
2、協調整體運動能力。
舞蹈這一藝術形式是對人體協調性的一種體現和考驗,如果學生沒有整體運動的協調能力,那么掌握節奏感將會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幾乎無法實現。因此,幼師在舞蹈教學中要注意對幼兒體動協調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掌握協調性的基礎上掌握節奏感。例如,在朝鮮族舞蹈中,長鼓是必不可少的,而操作長鼓不僅需要操作者右手進行擊鼓、左手拍打鼓面,還需要操作者背鼓帶的步伐協調、有節奏,因此,在長鼓使用的訓練中,幼師首先要從雙手重拍、弱拍、單擊、雙擊等基礎動作教起,再指導學生學習左手帶姿勢時的敲擊,最后背上鼓、加入步伐,練習雙手、雙腳、姿勢、擊鼓等的協調性,實現整體的協調一致。只有這樣,幼兒整體的協調能力才會被激發和提升,才能為節奏感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最終為舞蹈的學習帶來事倍功半的效果。
3、體悟情感內涵,深入舞蹈靈魂。
正所謂“舞蹈是舞者情感的傳遞”,任何一種舞蹈都是舞者在向觀眾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思想,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傳遞和思想的表達,那么這段舞蹈并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作為一種動態藝術,舞蹈不僅是外部優美舞姿的展示,更是內部情感氣韻的表達,是舞蹈節奏和舞者呼吸協調一致之后進行升華的結果。因此,幼師舞蹈節奏感訓練需要與內在氣息、情感的訓練結合在一起,相融相通,實現共贏。還是以朝鮮族長鼓舞為例,如果在這段舞蹈的訓練中,幼師只關注學生呼吸、姿勢、韻律等方面,就極有可能使整段舞蹈失去生氣與活力、失去感情與靈魂。因此,在進行朝鮮族長鼓舞訓練時,幼師要適當的讓學生感受并掌握敲擊的辦法,認識到不同輕重的敲擊到底應該使用在哪種背景之下,條件允許的話還應該讓學生帶著道具實際演練一下。這樣長期訓練下來,學生就能在舞蹈中體現出音響節奏和體動節奏的統一性、協調性,將腰間的鼓、手中的鍵、腳下的步伐、臉上的表情、腦中的韻律融為一體了,并且在此基礎上很容易傳達出自己真實的情感。
(三)培養學生創造節奏的能力
1、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上創造節奏
任何一個人都不是生來就是偉大的舞蹈家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創造和突破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因此,幼師在培養學生創造節奏的能力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大量欣賞各種各樣的音樂旋律。通過聆聽音樂旋律,學生才能對不同的音樂旋律真正擁有自己的認識,才能進一步將其應用到具體得舞蹈之中。具體而言,幼師首先要讓學生熟悉并掌握音樂節奏類型,其次要讓學生確切地分辨出不同音樂節奏類型之間的差別,最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認知,創造出符合不同情緒、不同背景、不同體動的舞蹈節奏。例如朝鮮族長鼓舞中就包含“古格里”“察金古格里”“沙兒撲里”“安旦”“他令”等不同的節奏類型,幼師就要針對每一個節奏類型挑選相應的音樂作品,使學生清晰地知道其中的不同,最終可以編制出具有個人觀念的舞蹈節奏。
2、在舞蹈的即興表演中創造節奏
所謂“即興”是指舞者根據音樂隨意做出的舞蹈。雖然即興舞蹈時間可長可短,但是一個好的舞蹈家肯定可以通過即興表演展現出音樂的靈魂,甚至當聲勢吻合十分得當時,迸發出超越音樂所表達的內涵。[3]之所以很多學生對即興表演有一些恐慌和害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聆聽音樂節奏、分辨音樂句子的能力,沒有從音樂中體會到思想和感情。所以,在訓練中使學生多多進行即興表演,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分辨出音樂的節奏、句子、思路,還能幫助學生對音樂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讓學生在音樂節奏的把握上更有張力,從而能夠在舞蹈中創造節奏,放飛靈魂。
3、在藝術形象的理解中創造節奏。
歸根結底,幼兒舞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啟蒙學生的舞蹈思想,使學生具備創造優秀藝術形象的能力。而這一目的的實現顯然離不開節奏的創造。例如,《女兒河》作為表現女性形象的一個節目,整體看來如同詩歌一般,明快、溫暖、陽光、輕盈,要想表現出這一節目的主題風格就需要借助取材自花鼓燈“大蘭花”風擺柳動律的主干動作,而為了更好的創造人物形象,這一主干動作并不是原樣照搬前者,而是加以改造,將原本飄中帶梗的擺改變成了帶著脆勁兒和棱角的大擺,一個個小小的改變,整個節目的節奏型跟著完全改變,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立體化和個性化,更符合節目的本意。
總結
綜上所述,舞蹈作為新時期幼兒教學中提高幼兒專業能力、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關鍵課程,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舞蹈在于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基礎作用。節奏作為舞蹈的靈魂,節奏感的掌握對于舞蹈的理解和表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幼師在舞蹈教學中要注重對于幼兒節奏感的培養,在充分利用人本身所具備的節奏感的基礎上,通過后期的科學教育培養學生識別節奏和體現節奏的能力,進而能夠進行節奏創造,從而更好地展現舞蹈藝術,為幼兒的未來全面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精彩多姿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馬云霞.民族舞蹈技能訓練之教學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2]滕飛.論高師舞蹈教學中加強節奏訓練的重要性 [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
[3]姜錦.節奏——舞蹈藝術之生命[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
作者簡介:李景,1984年出生,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文學碩士,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教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