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要】流傳于陜北大地上最廣的一種山歌。
【關鍵詞】陜北民歌;演唱技巧
信天游,是流傳于陜北大地上最廣的一種山歌,又叫“順天游”、“山曲兒”。顧名思義,順天而游,信馬由韁。本文中的《信天游》是由白秉權根據陜北民歌改編創作的作品,白秉權,陜西綏德人,國家一級演員,曾采錄、改編了大量陜北民歌,有《繡荷包》《信天游》《九連環》等作品被編入音樂院校教材。
一、歌曲介紹
陜北民歌《信天游》歌詞原型為“哥哥走來妹妹照,眼淚兒滴在大門道”,它屬于兩樂句的結構,是山歌曲調最常見最基本的曲式。這種二樂句的山歌,雖然形式十分短小,但也就是在這極簡的形式中,展示了完整的音樂構思,以富有特色的音調,創造了鮮明的音樂形象。兩句一起一伏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譜例1:
其中中音程為下行七度,性質具有滄桑感。陜北民歌信天游也正因為這個下行七度使得音樂表達出無盡的滄桑感。
本文中的《信天游》由白秉權根據陜北民歌改編創作的作品,全曲感情熾熱深沉,語言粗狂豪放,具有歷史滄桑感。整首歌曲以兩句核心曲調發展而來,每一句的開始都是原型中的起句,且都是切分節奏;其中也用了這個下行七度,緊緊抓住陜北民歌風格的滄桑感。整個曲式結構方正,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歌詞上運用了大量的陜北方言,用比興的手法來寫愛情,使得生活氣息和地域色彩更為濃郁。
二、曲式結構
白秉權改編創作的《信天游》是三段體民族徵調式。第一段段為a8+a8嚴格并行的兩句式開放樂段。第二段首句為對比中句,為b4+b4的嚴格并行的兩句式開放樂段,結構方整,速度有變化。第三段變化再現了b句,為了藝術形象更加完美,又有5小節的補充句,并做了反復處理,擴大了歌曲規模,使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其第二、三次間奏均以八度大跳進入,又以下行四度i5結束。表現出喜中有悲的情緒。此曲旋律遼闊,高亢,語言平實,運用具有明顯的口語性特征的歌詞,節奏舒緩。整體在演唱技巧上要求較高,要求演唱者有強有力的氣息支持,口語化的歌詞更需要有彈性的處理。
三、歌詞語言分析
在白秉權老師改編的這首《信天游》里,無限柔情與期盼盡在其中,將難舍難分、萬分想念的場景真實展現出來。此曲句式結構方正,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也運用了信天游中常用的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修辭手法來寫愛情。如:“一對對(的那)白鵝,河灣灣(的那)站”,以白鵝作比喻。如:“三天我沒喝這一口水”,語言凝練,比喻夸張且恰當。
陜北民歌之所以特色鮮明、風格濃郁、與它獨特的陜北方言是分不開的。運用大量的方言土語,使得生活氣息,地域色彩更為濃郁。陜北方言擅長用“兒話音”,歌曲中“對面兒”語言生動,口語化濃重,把陜北方言原原本本的體現在了歌詞中。信天游對方言的運用還表現在讀音上。如“對面兒山里”中“山”(shan)讀成“san”;“你給我哥哥(呀)捎上句話”中“我”(wo)讀成“nge”;“就說妹妹我難活下”中“下”(xia)讀成“ha”。特別是“我”和“人”的發音(陜北人說話偏重鼻音,韻母以“n”結束的音都發成“ng”),這是陜北方言最具特色的兩個字,這兩個獨具風味的發音更有了信天游的陜北味。
另外,信天游的歌詞中大量使用襯詞。所謂襯詞,可令節奏更具抑揚頓挫之感,如:“想你(了的那)想你,實想(呦呵)你”中的“了的那”、“呦呵”都是襯詞,其內容更加形象,生動。
四、演唱處理
潤腔又稱加花,是民間音樂中使曲調變化的手法,即在基本曲調上加花,以增加曲調的華彩。它是民族音樂中極富特色的技巧之一,是形成演唱風格、民族風格的主要因素和手段。①《信天游》中大量運用潤腔手法為作品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具有濃郁的陜北風格。
(一)小假音
這在陜北民歌演唱中運用得非常多。如《信天游》中的第一句:
其中“對面兒”對應的就是“小假音”,在演唱時,喉頭就要自然的往上移動一點,使聲音迅速由真假聲混合轉入“假聲”,形成前后真假聲的對比,這樣就對民歌的聲音進行了潤腔,形成了豐富的聲音色彩。
(二)滑音
滑音在陜北民歌中也比較多見,常見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小滑音等等。滑音是對歌唱的一種潤色,滑音在陜北人的說話習慣中也有體現,滑音唱法在陜北民歌的演唱中多以下滑音為主,在演唱時氣息要下沉,要唱的圓潤,自然,流暢。例如:
這幾句都運用了下滑音唱法,著重體會歌詞在演唱中的語氣,結合曲調唱出來,便使得整首歌變得形象、動人。
(三)嗖音
嗖音是民族傳統歌唱中非常具有魅力和感染力的潤腔技巧,在陜北民歌演唱中用得也很多。即是在唱的時候通過咽喉腔或者鼻咽腔產生有節奏的震動,聽起來感覺聲音一震一頓的感覺,使得腔調發生轉折或者波動,使得腔更加圓潤,以達到所謂字正腔圓的效果。使聲音的音色更加細膩、委婉。例如:
這里的“說”字,在演唱時運用的就是喉咽腔嗖音,在這里的運用更好地增強了“妹妹”的悲與苦,對歌曲的表達起到了很好潤色。
(四)直音
直音也是陜北民歌演唱中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技巧。所謂直音,并不是平常意義上發出的發直、發白的聲音,而是根據民歌風格的需要,在腔體松弛通暢、喉頭相對穩定、氣息支持等基礎上,所發:
。
此處的“你”是一個保持三拍半的長音,在演唱時就應該做“直音處理”,需要有強有力的氣息支持,使長音的字頭一出來就要保持住,氣息的輸送和聲音的力度要做漸強處理。
五、二度創作
A段當中“對面山里喜鵲喳,你給我哥哥捎上句話”,這句歌詞在演唱時應注意,把聲音拋遠,就像是與對面山里的喜鵲對話,把思念和請求用歌聲傳遞出來。“你給我哥哥捎上句話,捎話(那)捎話,捎句知心話,就說妹妹我難活下”,歌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顯得更加生動,親切。那句“妹妹我難活下”道出了歌曲思念的主題,情感之深,由此可見。因此在演唱時要十分注意情感的表達。然后進入間奏,間奏應該承接A、B兩段的速度,在彈奏的時候應該有變化。B段口語化強,歌詞運用了方言特征,言辭生動,活潑。給人以俏皮又直白的感覺。這一部分要注意的就是音高問題。在“一對對的那白鵝,河灣灣的那站”這句歌詞中, “對”和 “灣”由于節奏十分緊湊,同時又處于高音位置,因此音高較難把握。在演唱時不能刻意追求,應如講話一般清晰、靈巧的一帶而過。緊接著又是間奏部分,較之前一個間奏有略微變化,仍起到過渡作用。“想你了的那想你,實想呦呵你”,在演唱時要拿捏好情緒,要把那份真切的思念之情表達出來。最后那句“三天我沒喝這一口水”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把妹妹對哥哥的思念夸大,又包涵了無奈之情。在演唱的同時,一定要進入角色,才能把歌曲詮釋得淋漓盡致。
陜北民歌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漢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信天游又是陜北民歌的代表,題材多取材于陜北人民的本土生活,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高校民族聲樂的學習者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
參考文獻
[1]王冰清:《對西北民歌中潤腔的探究》,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S1期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民族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3(2013.6重印)
[3]軍馳.李西安.民族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音樂出版社.1964
[4]黨紅巖.陜北信天游的藝術特點.音樂天地.2008,9
[5]惠嘉.信天游詞文本中的重復手法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12,2:167-171
[6]孫溱.陜北信天游的語言特點.民間文化.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