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
【摘要】聲樂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更多美的形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聲樂也是與演化的音樂形式和藝術,在歌唱表演中,共鳴是聲樂演唱的關鍵,通過將各種共鳴加以結合,才能保證在聲樂演唱中聲音達到上下貫通且優美動聽。本文就簡要對聲樂中的共鳴技巧展開分析論述。
【關鍵詞】聲樂;共鳴;技巧;研究
一、聲樂中共鳴的簡述
要想達到聲樂作品有著完美的藝術效果,就必須重視共鳴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所以必須對共鳴需要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所謂的共鳴就是由于受到震動某一物體發出了聲音,而且該種聲音由此傳播到其他物體上時別的物體也出現了共振的現象。一般來說,除過基音外,一個發音體在出現振動時,就會有微小的泛音狀況的出現。人體共鳴的形成主要是從歌唱的發音一直到人體內各種共鳴產生的腔體利用,受到氣息作用后,對聲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繼而產生了基音。盡管一個基音是相當微弱的,然而當基音進入到人體的共鳴空間后,就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最終會出現各種優美又悅耳的歌聲。運用共鳴不但可以擴大音效效果,而且對于聲音也能產生一定的美化。在聲樂發聲中,對于可以進行調節的共鳴腔體在進行調節時,調節的主要依據就是根據高低音變化進行的。共鳴腔體是需要連成一體共同使用的,每一個腔體都不能被孤立使用。主要是把胸腔、口和頭加以混合使用,最終形成整體共鳴。
二、聲樂中的幾種共鳴技巧
(一)口腔共鳴
這種共鳴方法主要是從喉嚨發出聲音后的第一個共鳴區域,口腔是歌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口腔是頭腔和胸腔共鳴的基礎。當發聲時,口腔會自然地上下打開,下顎在自然放下后會少往后拉,同時上顎會有向上提升的感覺。如此,的那個聲波從聲帶發出后,其就會隨著氣息推送離開咽喉向前,在口腔的硬顎集中反射然后引起振動,一般我們也把這個硬前顎叫做硬口蓋,運用這種口腔共鳴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通常共鳴會集中靠前,同時明亮而且很容易和頭腔發生聯系,咽喉承受的負擔也會相應減少,對于聲帶也會產生保護。運用口腔共鳴需要滿足聲音的心和點,因此對于口腔中的牙齒、舌頭以及唇等與咽喉自然地松開,然后輕輕抬起,這樣咽腔壁的肌肉才會更加的堅硬,共鳴效果才會更好。
(二)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又稱之為頭聲,聲音中最有魅力色彩的就是頭腔共鳴,頭腔共鳴能使聲音更具穿透力、更有光彩和更明亮,特別是在男女高音的聲部,聲音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頭腔共鳴。產生頭腔共鳴主要是因為聲音的頻率帶動了頭部前方蝶竇空間,繼而產生的振動。蝶竇主要位于鼻孔上,其結構空間相對較小,因此要獲取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口腔和鼻腔共鳴,不然頭腔共鳴很難得以支撐。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獲得良好的頭腔共鳴,呼吸點與發聲點以及共鳴位置都必須協調運動,在此基礎上,才能確保頭腔共鳴的效果。
(三)胸腔共鳴
在較低聲部中胸腔共鳴運用的比較多,而且胸腔共鳴在各個聲部的低聲區運用較多。每一個聲部都具有聲區,因此都需要胸腔共鳴的成分,區別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在練習胸腔共鳴時,需要注意松弛度,不能因為過分追求胸腔共鳴最終壓迫喉嚨,甚至將喉音認為是胸腔共鳴。
三、聲樂中的共鳴練習研究
(一)哼唱練習
哼唱是共鳴練習中最好的方法,哼唱也就是常說的哼鳴,在進行哼鳴練習是,微微閉上雙唇,確保口腔內部越空越好,給氣息的通道留得越寬越好,確保氣息可以順利地經過這些通道最終沿著鼻腔壁進入到蝶竇處,可以感覺到聲音向上向前,能夠感受到眉心是振動的。繼而有集中明亮的鳴哼聲發出,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找的頭腔共鳴。為了保證頭腔、口腔、胸腔這三個共鳴可以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最終確保歌唱共鳴的整體化,在進行共鳴訓練時,應選擇三個具有連帶關系的母音加以練習,運用這種方法最為顯著的優勢就是其空間較大,聲音也能非常順暢地進入到各個共鳴腔體中。
(二)充分了解人體共鳴器官
頭腔、口腔、咽腔、鼻腔以及胸腔是人體的共鳴器官。一般聲帶發出的原始音是相對較為單純的,共鳴給與其響亮度、音量以及音色。要想把握調整腔體的共鳴狀態以及具體的發聲方法,對于人體的共鳴器官和腔體共鳴的調整方法就應有深刻的認識。低音的主要共鳴腔體就是胸腔共鳴,胸腔共鳴在整體共鳴中具有著基礎共鳴的作用。然而通常的聲樂學習過程中,對于胸腔共鳴的重要性不加重視,造成聲樂膚淺單薄。在進行歌唱發聲時,應當找到自己的發聲口,要把胸部當做共鳴腔體來使用。不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都應運用到胸腔共鳴,最終確保達到音色的一致。
(三)頭腔共鳴和鼻腔共鳴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
在聲樂練習中,通常將鼻咽、牙齒等的協調運動繼而產生的藝術效果稱之為面罩共鳴。在練習鼻咽肌肉向上抬張的運動調控中,隨著鼻咽的不斷向上抬張和軟硬腭交界處與腰腹內收向下吸的運動對抗力,與腰腹部外推橫膈肌向上。“回升”的順勢相互作用力的動力起音,此時鼻咽腔由于沒有了向下吸的對抗,而且鼻咽腔要完成咬字的任務,因此失去對抗力的鼻咽腔抬張的力,利用抬張消退的閉合反作用力的勁順勢將字咬,這樣就能將字和聲放置在高位致高集中的鼻咽腔和頭腔共鳴中,如此就能順利地獲得了面罩共鳴。歌唱狀態的正確與否是獲取面罩共鳴的關鍵,這對于氣息的支持以及喉頭是否打開,以及打開穩定與否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出現上下顎以及舌部、咬字吐字等不協調的運動,都會造成聲道不夠暢通,面罩共鳴的效果也就不夠理想。
結束語
聲樂學習中,對共鳴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聲樂演唱中,尤其是美聲演唱中,對于氣息是否通暢、音質是否統一以及音域是否寬廣都有著很高的要求,這些都需要對人體的共鳴器官加以充分的運用。共鳴對于聲音的質量、向量程度以及音質都有強化的作用,依靠功名技術對于發生的優化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孫維晶.聲樂教學中技巧學習的有關問題[J].大眾文藝,2013 (24):166-168.
[2]楊海玲.淺談學習中國民族聲樂發聲方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懷化學院學報,2014(12):324-326.
[3]李波.論歌唱中的共鳴[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03):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