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楠
【摘要】新形勢下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轉化與二次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工作在高校各項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進步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文根據當前地方教學型高校實踐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增強決策的開放性、民主性、計劃內容的多元性、多樣性等方面進行建構。使應用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高校;教學;管理;模式
教學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之一,應當使應用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管理是為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規范教學秩序,既掌握某一技術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包含在技術應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術知識。
一、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概述
教學管理工作及其模式是在動態的、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得以發展完善的,在知識被運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注重知識的有用性。提高院系的管理權限引進現代管理方法和技術,運用科學原理,善于將思想、理論、原理、知識轉化為操作的行為。
(一)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
高校教學管理應當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在分析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和基本內涵的基礎上完善現代化教學管理手段。應用創新能力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創新工作。靈活多變地運用知識和技術進行設計和策劃,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緊跟高校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具備知識轉化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合理分權提高院系的管理權限傳統教學管理模式。
(二)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
高校教學管理歸根到底是為教學服務的,主要體現在不斷更新能力和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二次研發能力。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必須在對傳統教學管理模式進行科學揚棄的基礎上進行,以應用為主并以基本理論、原理為原則對教學工作各個環節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系統控制的過程。市場的需求決定了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規格和內容,充分掌握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教學工作各要素的新變化、新要求。
(三)改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
我國高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并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具有集中統一、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特點,不斷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增強決策的開放性,計劃內容的多元性、多樣性,發展同社會實踐工作部門、工廠、企業的合作培養。避免政出多門、任意行事,所學知識對實踐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更為具體。增強宏觀的規劃和指導職能,積極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改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更側重于機械性、經驗性思維,進一步形成知識產權和專利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需要對這種集權式、行政命令式的體制做出改革,使得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齊頭并進。引進現代管理方法和技術,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并進行創新。將一部分管理權力下放到院系,強調知識、技能的有機結合和無縫鏈接。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管理工作,培養具有復合能力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從科學合理分權并提高院系的管理權限,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增強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以應用為主并在應用中進行不斷地創新。
(一)全面貫徹將科學原理應用到科學實踐的原則
在教學改革措施和教學評估標準,編排、安排授課人員等環節中,全面貫徹將科學原理應用到科學實踐的原則。增強民主性和人性化,改善實踐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形式單一透明度低,人為因素明顯的缺點。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創新已成為時代必然。增強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傳統的延續、歷史經驗的積累以及主觀的決斷,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優勢,適應形勢的發展和要求。強調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密切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以促進教學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運行。
(二)引進現代管理方法和技術,進一步形成知識產權和專利的有力保障
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必須以開放的態度,借助學校的科研、師資力量加強生產、教學及人員培訓等工作從實踐中優先選拔優秀人才。充分運用網絡化手段在教學和管理中引進系統科學的控制現代科學理論和管理方法,促進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增強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使學生能夠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明確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進而實現專業教學理論。進一步推行彈性學制,使得專業的設置面向社會實際需要。完善學分制教學培養模式,將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充實到課堂教學中。逐步營造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有利環境,克服目前高校教學管理中存在的教學管理問題。
(三)激發、吸引師生參與教學管理,堅持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
全面建立相互監督與制約的管理運行機制,及時更新課程設置。在現代教學管理模式中,有利于減輕學校負擔并調動學生積極性。新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要強調行政權威性,全面考慮規模、層次、水平、方向等因素。建立完善配套的宣傳、咨詢、反饋、監督和評價機制,使得專業的設置面向社會實際需要。充分發揮一線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評價作用,建立實學、實練、實用的實踐教學模式。在保持必要的統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學的個性化要求,使學生通過積極思維、模擬訓練進而理解并掌握基本理論問題。
參考文獻
[1]胡建強.論高校教學管理的特點[J].株洲工學院學報,2014(9).
[2]胡曉春.建立教學管理監控體系,促進學校新發展[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