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律敏
【摘要】鋼琴伴奏技能是幼專學生必需熟練掌握職業技能之一,通過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實踐路徑,運用臨摹試奏、欣賞分析、反饋遷移等多種教學探索方法,拓展學生伴奏思維的天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幼教職業能力,從而實現課程目標。
【關鍵詞】幼專;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能力
鋼琴即興伴奏是幼專學生必需熟練掌握的一門職業技能。但現行課程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受教學時數的限制安排上往往要放在樂理、和弦等理論知識的后面講授,因而一般要到第四學期才開始學習。由于目前許多幼專學校延續著傳統課程設置,分科過細,教師之問缺少對音樂課程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探討研究,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機結合。再加之有些鋼琴教師熱衷于對學生鋼琴技巧上的訓練而忽視對彈唱、即興伴奏技能的指導,致使學生表現出一種學習畸形:往往能彈奏有一定難度的鋼琴曲目,但伴奏能力甚差,拿到幼兒歌曲無從下手。走上工作崗位后工作的效率與質量都大受其影響,難以令用人單位滿意。這可說是幼專音樂類課程的偏差和失誤。
如何使鋼琴即興伴奏教學真止做劍服務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讓學生能通過短暫二年的鋼琴學習在彈奏技巧與伴奏技能上全面發展,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師畢業生,筆者近年來在教學巾有心就解決此問題在教學上作了以下幾點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共勉。
一、化繁為簡,使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面
即興伴奏是手、腦迅速配合的一種綜合反應技能。它要求實踐者的頭腦巾必須具有一定的和聲、音型等理論知識并能運用已知迅速判斷并做出反應,這也是伴奏技能發揮的一個必要條件。能否在學生還未學習這些理論知識之前就引導她們劍伴奏實踐的海洋中去遨游、認知、感受并積累,走一條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實踐路徑,在實踐巾獲取真知,由生到熟,由量到質從而達到善與美的彼岸呢?在學生基本具備了初步的鋼琴演奏知識、能力及樂理知識后,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一)將復繁的理論知識寓于簡單的表象之中
在鋼琴課上,我給學生彈了一條以全分解和弦伴奏的音階練習,這條音階練習實際蘊含了一個大調式的I、Ⅳ、V級和弦的連接規律,因而為配置帶有旋律的音型織體伴奏打下了一個較好的運用理論的開端。以這條音階練習叩開了即興伴奏之門。
(二)以游戲的法則規定音型“方塊”的選擇
由于這些“方塊”的形態實際上已遵循了正三和弦的連接法則,因而下一步便只剩下如何選擇和弦這一理論問題了。我將和弦的選擇稱之為“方塊”與旋律的對應游戲并向學生規定了如下游戲規則:
(1)在單拍子歌曲中,一小節對應一個方塊(即一個音型)。
(2)歌曲旋律不可能每一小節都與上面的音階練習一樣,當旋律巾-小節只有一個音時對應一個方塊;而當每小節出現多個音時,使用另一套游戲規則:
a、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以時間上的多數旋律音屬于某個方塊的音群組合便選擇某個方塊。
b、弱拍服從強拍的原則:當時間上均等而有多種方塊的選擇可能時,以占據小節強拍、強位上的音來選擇所需對應的方塊。
c、以靜制動與方塊的循環原則:當小節有多個方塊選擇的可能時,應采取能與前小節相同便保持不變的方法。以伴奏的穩定不變去對應旋律的運動及變化。從而提高伴奏的速度與效率。謂之以靜制動的戰術方法。當不可能保持不變時,則按I-Ⅳ一V-I的循環原則不斷反復從而解決并規定了學生對調式中I、V級音上多個和弦選配時的猶豫和取舍之法。
(3)結束方塊的使用原則:在歌曲的終止中,一律采用V7-I的終止式。
(三)精心設計實踐環節,不斷提高即興能力
即興伴奏技能的訓練,要盡量做劍精心設計每一個訓練環節并力求做到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于階段目的性融為一體。既不能氣躁心急、拔苗助長,又不能畏縮不前。要止確地處理好理論與技術的結合及延伸與擴展的關系。
從單一音型向多種音型、從單一調式向多種調式、從單拍子向復拍子、從簡單旋律向復雜旋律;視學生在理論與演奏水準的狀態下慎重設計訓練內容,循序漸進不斷深化,使學生的伴奏技能日臻成熟。
二、將方塊趣味化,激發創造性思維
在獲得了簡單伴奏技能后,隨著學習理解的深入和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伴奏藝術也產生了更高的目標與追求。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擴大教學成果、創作出更為豐滿輝煌的伴奏音響以滿足她們在藝術活動中日漸增長的需求?這在理論知識上不儀存在著超前的問題,還存在著超越教材廣度與深度的問題。幼專的學生不同于音樂院校的學生,在此問題上只能另辟蹊徑。
(一)將方塊“變形”:以更準確地表情達意
為使學生減少束縛,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我們將伴奏織體訓練巾的全分解、半分解及柱式和弦音型稱之為“基本方塊”。并運用改變基本方塊的節奏形態或變異方塊中音群的排列組合、或改變方塊的音區、或同時作多種變化等手法,使基本方塊再生出多姿多彩的同根異性。我將這一方法戲諧為方塊的變形并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造性思維,使她們能動地創造出更多與歌曲主體的情、景、意更為貼切的變形方塊來。使學生在趣味性的方塊游戲中不斷提高伴奏質量。
(二)將方塊“變體”:以掌握不帶旋律的伴奏手法
方塊既可變形,還可“變體”。即對伴奏音型在節奏及和弦音上依鋼琴的演奏規律重新予以組合并分配給左、右手分別彈奏。通過對方塊的變體處理實際上使學生掌握了不帶旋律伴奏類型織體的簡單配置方法。
在主旋律不變的情況下,將伴奏音型加以變化,讓學生對“方塊”的變體了解的更直觀
(三)將方塊“疊置”:以豐富伴奏的和聲音響
方塊的疊置即雙手分別彈奏不同形態的音型,為無旋律伴奏。它使伴奏的音響更為豐滿、厚實,滿足了某些情感的需要從而更好地從音響上烘托了主題。
學生的伴奏從單一音型發展到多種音型的交替、復合;從簡單節奏到變化節奏;從變形、變體至疊置;方塊游戲方興未艾,融會貫通。隨著伴奏及和聲語匯的不斷積累,伴奏手法的日趨多樣化,從而使音響更為豐富動聽,織體語言更具其感染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志趣與伴奏藝術水平,也使其創造思維在實踐中獲得了充分的發展。
三、注重鋼琴技術的培養,保障即興情感的發揮
良好的鋼琴技術與修養是即興技能充分發揮的先決條件,沒有強有力的技術作保障,即興只能是蒼白無力的應付,任何絢美的腹中設計也會因無法施工而遜色以至夭折。教師對學生進行即興伴奏訓練的同時不可放松對學生演奏技術的嚴格要求和技能的培養,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且兩方面都要切實抓緊抓牢,收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加強首調鍵盤練習,保障即興的準確
在演奏技術訓練的方法上,可借教材巾內容與技術要點上的等等契機加進一些移調和調式和聲的練習,并要求學生用首調唱名法邊彈邊唱,增強學生對首調鍵盤位置的熟悉及觀念的鞏同。對常用的幾個調尤其要下功夫,逐步幫助學生做到眼到、腦到、手到。
(二)精選教學內容,豐富設計思維
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問內掌握一定量的有用的經驗,必須精選教材,并且合理地組織和編排教材順序,發揮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在伴奏手法上的學習與借鑒,培養學生主動地領悟、吸收、消化并且創造性的接受知識,激發學生多角度、多元化思考和鋼琴實踐的能力。其方法如下:
臨摹試奏:根據學生的演奏水平,挑選一些她們力所能及的優秀伴奏編配(或片段)讓學生臨摹試奏,引導學生從巾領悟別人的創作構思、意圖、編配手法及織體音響等方面的特點,惠存于自己的腦海中,它日隨可取用。
分析與欣賞:即指導學生多聽多看一些別人的伴奏或一些鋼琴伴奏的聲樂作品及曲譜。在觀察的基礎上綜合、鑒賞與分析,從中汲取創作的養分。
反饋遷移: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將同類或類似作品內容安排在一起,使即興伴奏得到簡化,幫助學生,形成音樂心理定勢,“舉一反二”得到反饋,逐步形成個性化的伴奏模式。要提高學生鋼琴即興伴奏的能力,只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這個過程充分貫穿著學以致用的強烈意識。
思維創造:經過大量的鍵盤實踐學習,積累到一定的量,便會產生質的飛躍,它不儀拓展了學生伴奏思維的天地,無疑還為其注入了思維的活性因子與多種學習方法。為今后的職業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后繼之力。
(三)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進取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伴奏實踐活動。將自己的平面設計轉化成立體的音響,這也是學習的終端目的。抓住一切實踐機會勇于參與,如校內校際或班級的文藝性活動、聲樂上的伴奏等等。這不僅大大地豐富了校同文化生活,還造就了一種積極、探索、能動向上的治學氛圍和一批批小伴奏員。她們互幫互學、真正懂得如何在實踐巾檢驗自我,積累真知并不斷進取。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教師們要轉變教育觀念,按照幼教師資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圍繞教學內容,實現課程目標,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