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彤
【摘要】優(yōu)秀的小號演奏者,不僅需要長時間系統(tǒng)專業(yè)性的訓練,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藝術視野和人文素養(yǎng)。而小號演奏觀念的僵化以及藝術視野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制約了我國小號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演變,大多數(shù)院校之中小號教學僅僅單一注重對小號純技能上的培訓,而忽視了從多維度對學生進行整體音樂質素上的培養(yǎng),并直接導致了學生在演奏意識上缺少相應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人文關懷基于此,本文就目前高校之內小號教學所存在的客觀問題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討,希冀能夠引起同仁們對于此類問題的關注
【關鍵詞】小號教學;觀念方法;人文素養(yǎng)
一、小號演奏教學觀念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小號演奏教學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對小號基礎教學仍然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認知和態(tài)度。美國著名小號演奏家赫伯特·克拉克曾這樣說過:“即便有數(shù)以萬計的人進行小號的演奏和學習,但真止優(yōu)秀的小號演奏家卻屈指可數(shù),其巾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能夠使用止確的方法進行小號的練習,人們往往忽略了對于基本功的培養(yǎng),而一味的追求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并最終導致了時代之中大師的缺乏。”本文認為:單純從小號的技術層面上來講,止確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在日常的訓練之中逐步體會小號的基本理念,擺脫單一純技巧上的訓練。同國外某些大學中的音樂學院小號教學發(fā)展相比,我國小號教學在演奏和發(fā)展之問存在較大的落差,除卻演奏整體水平上的差異之外,更為主要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基礎的小號教學理念以及樂隊之問的合奏意識。除此之外,對于西方當代音樂作品之中的深入解讀、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理念等方面的講解以及音樂教材本身的系統(tǒng)、規(guī)范性都同國外的音樂院校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小號演奏者藝術視野較為狹隘
目前我國現(xiàn)階段音樂院校之中的小號教學,往往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小號專業(yè)機能上的培訓,但對于更廣泛音樂范疇之內諸如作曲、指揮等等都較少涉及,對于藝術以及音樂本身而言更是缺乏嚴重的認知,對于音樂史、藝術史以及人文方面的素養(yǎng)就少之又少了。而這樣的缺乏往往是由于知識結構單一而造成的,即使能夠進行優(yōu)美的演奏,但仍然缺少樂曲的靈魂,從演奏之中無法感知音樂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舒曼曾針對藝術門類之間的融合進行過相應的論述,他指出:“具有較強文化底蘊的音樂家,在面對拉斐爾圣母像時能夠從中獲得無限的靈感和啟發(fā);同樣,優(yōu)秀的美術家也能夠通過聆聽莫扎特宏偉的交響樂曲而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從巾不難看出,藝術之間的共同性,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對于藝術本質的認識和進一步了解。德彪西是19世紀法國的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從他的作品之巾,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19世紀印象派詩人、畫家對于其音樂作品的影響,而止是這些藝術的內涵價值給予了德彪西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而我國著名音樂學家夏之秋先生的成功同樣是源于他對藝術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入解讀,因而不難看出,廣泛的藝術視野對于藝術家本身的重要性。但反觀我國小號教學的現(xiàn)狀,仍舊較為注重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趣味的培育,并進一步影響學生對于藝術和音樂本身的理解。
三、培養(yǎng)學生演奏意識、提高學生對藝術意識的方法
基于以上論述,本文認為:在小號教學巾要在止確的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演奏的同時,進一步全方位的培養(yǎng)學生的演奏意識,從而豐富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并最終確立學生對于藝術本身的認識,總得來說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針對學生審美趣味、人文質素的培育
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演奏者無一例外的都擁有著強大的人格魅力,而這種魅力之中所包含不儀儀是這些演奏者對于他們所從事專業(yè)的熱愛,更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于藝術本身的執(zhí)著。美國圓號演奏家菲利浦·法卡斯曾經(jīng)說過:“深邃的思想、良好的人文質素和強大的人格魅力是一名演奏者成為音樂家的先決條件。”本文認為:菲利浦·法卡斯所提及的演奏家氣質除卻演奏者本身對于音樂的熱愛之外,還包括了演奏者自身的內在屬性。氣質所能夠展現(xiàn)的并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外表,更能夠表現(xiàn)出一名演奏者內在的審美品味和文化質素,并從更為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之中表露著藝術家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知識架構
本文認為:一名成功的小號演奏者真正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音樂表達不儀存在于技術本身,更與演奏者本身的審美趣味以及他們對于音樂作品本身的內涵的理解有著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音樂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精神與音樂現(xiàn)象的綜合體,其本身不能夠脫離歷史背景而單獨發(fā)展演變,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音樂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和出現(xiàn),綜合性的反映出該時期所特有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因此加強學生對于相關藝術知識的掌握和了解,并在此過程之中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則顯得尤為重要。
(三)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于藝術和音樂本質的理解,從技術理性的角度充實音樂教學
各種專業(yè)之問最大的差異并非技術層面上的不同,而是在于學生是否能夠清晰的感知到從樂器之中傳遞出來的除了聲音之外,還有些什么,樂曲所要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什么以及藝術本身的內涵意義所在。技術理性在提供給學生理性價值和演奏表達的可能性,單純對于經(jīng)典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的是演奏者對于原創(chuàng)音樂的創(chuàng)作潛能,這對于演奏者的整個演奏生涯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因為一部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所要表達出的不僅僅是某種單純的藝術美感、某種語言,它所蘊含著的是更為深刻而具有深層次內涵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往往能使作品獨立于時代和藝術家本身,而成為單獨的個體,并從音樂本身的角度闡述著這個時代的氣息,從不同的角度促使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之中,能夠對藝術作品有著更為深入和準確的解讀,這種準備是學生提高自身藝術素養(yǎng)之中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更好的把握藝術的真正內涵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