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中職生缺乏良好學習習慣不利于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原因為:自身缺乏學習動機;中等職業教育普教化傾向嚴重,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模式陳舊;中職生家長輕視家庭教育,對子女期望不高。
關鍵詞:中職生;學習習慣;問題;歸因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6C-0051-04
一、中職生學習習慣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中職生學習習慣現狀調查內容由以下三部分組成:學生調查、教師調查和家長訪談。其中,學生調查是本研究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它直觀而真實;教師調查和家長訪談內容是對學生調查研究成果的檢測和佐證。
(一)學生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選取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泰州市英華職業學校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1599份,有效回收率為90.2%。具體情況見表1。
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研究方法,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將學習習慣劃分為預習與復習的學習習慣、閱讀與記憶的學習習慣、傾聽與思考的學習習慣、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計劃與總結的學習習慣、操作與實踐的學習習慣、獨立與自主的學習習慣、自覺與自控的學習習慣和質疑與挑戰的學習習慣等9種,所設計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習慣調查問卷》據此分為9個因素,共包含49題。
筆者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分析和處理了調查問卷數據,結果如表2所示。
從上表各因素得分平均值看,中職生學習習慣總體一般。傾聽與思考的學習習慣、質疑與挑戰的學習習慣和操作與實踐的學習習慣得分較高,說明中職生思維水平較高、具有懷疑精神和競爭意識,而且動手能力較強,這既符合中職生的年齡特征,也符合職業教育特征。計劃與總結的學習習慣、預習與復習的學習習慣、閱讀與記憶的學習習慣得分較低,說明中職生在這些基本學習習慣上表現一般,這可能與他們在小學、中學階段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有關,也有可能是因為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正逐漸失去過去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大部分因素分值離散程度較高,說明中職生學習習慣差異明顯。
中職生在學習習慣方面的差異大大增加了學校培養的難度。一些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就該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并沒有真正養成,中等職業學校還要重復小學、初中階段的培養工作;而且這些學生極有可能過了發展關鍵期,培養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當然,大部分學生并不存在這方面的欠缺,他們的學習習慣達到了同齡人的水平,學校要培養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如要培養其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就要注重培養這些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與樂于挑戰、積極主動與勤于實踐的學習習慣等。
(二)教師調查結果分析
毋庸置疑,教師與學生接觸頻繁,關系緊密,對學生學習習慣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學生的了解也非常深入。筆者對上述三所中等職業學校100多名一線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現狀的評價不是很高,如“請對您現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作綜合評價”這一題,選“基本滿意”的為45%,選“非常滿意”的為25.3%,選“很不滿意”的為29.7%,就很能說明問題;而且從一些項目(如“您的學生抄襲他人作業嗎”)的調查結果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一般。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施教者,他們的感覺應該是比較直觀而準確的,這從側面說明中職生學習習慣確實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另外,“平常有學生家長向您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嗎”一題調查結果說明家長與教師聯系不夠,這從側面反映中職生家庭教育的缺乏。
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教師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教師對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缺乏信心,期待不高,這將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無意識地打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三)家長訪談結果分析
不少班主任反映,大部分家長不太重視子女的學習情況,這顯然無助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為深入了解家長真實想法,筆者訪談了江蘇省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一些學生家長。訪談發現,家長存在如下共同問題:(1)對學習習慣認識不夠。家長認識水平較低,一般都知道有作業的習慣、預習的習慣、復習的習慣等等,對更高層次的學習習慣,如合作與交流的習慣、挑戰與創新的習慣基本不了解。所以,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日常更注重低層次學習習慣的培養。(2)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家長忽視或者輕視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上的重要作用,他們更加看重學校的教育效果。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一是因為家長平日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指導子女;二是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能力不夠;三是因為他們認為子女已經成人,自己沒必要在子女學習上投入更多精力。(3)與學校溝通不夠。雖然家長都認為學校教育很重要,子女在學校中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自己與學校的溝通卻很少。在訪談中,家長一般推脫為工作忙沒時間,而事實上應該還有更深層次原因,也許這正表明家長對子女的學習缺少信心,對子女期望不高。
二、中職生學習習慣存在問題的探討
調查顯示,中職生尚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具體情況如下:(1)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習慣不良現象。中職生學習習慣問卷(學生部分)共計49題,每題最高5分,總分最高為245分。調查顯示,1599名被試的平均得分為166.4分,這一數值明顯偏低。(2)學生學習習慣差異明顯,呈現兩極化特征。這種兩極化特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學習習慣整體情況差異明顯。調查結果顯示,測驗總分最高的27%的被試的平均得分為199.9分,而測驗總分最低的27%的被試的平均得分僅為131.4分,兩者相差甚大;二是學習習慣層次水平差異明顯。有些學生尚未養成某些基本學習習慣(如預習與復習的習慣等),而有些學生卻已經養成某些高層次學習習慣(如自覺與自控的學習習慣)。(3)學生極少主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不良學習習慣亟待改正。學生缺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少教師和家長都對此表示無可奈何。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少學生的情況非常嚴重。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10%的被試得分低于130分,這表明存在嚴重不良學習習慣的學生確實很多。(4)教師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信心不足。只有25.3%的教師對所任教班級學生學習習慣總體水平感到非常滿意;教師調查“您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信心嗎”一題,有23.9%的教師選擇了“很沒信心”。(5)家長對子女學習習慣養成的指導和監督不夠,未能發揮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大部分家長都承認不懂得如何培養子女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在管教子女方面投入的時間有限,對子女監督不力,過多地依賴學校教育。同時,家長很少主動與學校及教師聯系,這也從側面說明家庭教育的缺乏。
三、中職生學習習慣存在問題的歸因分析
(一)缺乏學習動機是中職生存在學習習慣問題的內因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學習動機作為一種學習動力,通過喚醒學習情緒狀態、增強學習的準備狀態、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來推動學習。[1]
中職生缺乏學習動機,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淡薄,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意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而中等職業學校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并不能作為獨立個體自主學習,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無我”狀態。調查顯示,在獨立與自主的學習習慣方面,全體被試的平均得分為24分(總分為35分),說明學生學習主體意識不夠強烈。不少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不愿意配合教師教學。中等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文化課、專業理論課教學常常是教師一人表演,而在操作性很強的實習實訓課上有些學生也提不起興趣,不愿動手實踐。這必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學業成績下降,嚴重妨礙他們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中職生的學習意志也不強。很多學生不能及時排除來自外界的干擾,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往往表現為自控能力低下,容易產生挫折感和畏難情緒,做事拈輕怕重,不敢挑戰自我。
第二,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自卑心理和厭學情緒嚴重。調查發現,中等職業學校有不少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中很大一部分是家長和教師長期教育不當造成的。有的學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學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被長期打入“冷宮”,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嚴重受損。他們討厭學習,害怕學習,存在著學習障礙。這類學生上中等職業學校無非是迫于家長的壓力,自然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中等職業教育普教化傾向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職業教育駛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有著自己的本質屬性和教育特色。但是,不少中等職業學校是從普通中學脫胎而來,不可避免地帶有較重的普教化傾向。時至今日,相當多的中等職業學校還沿襲著普通教育的辦學模式和思路,特別是開通升學渠道(例如單招考試)以后,中等職業學校出現了一種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偏離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把本應為生產一線培養“藍領”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變成了升學教育。這樣,中等職業教育就演變成為缺少自我特色,照搬照抄普高模式的“四不像”。這種辦學模式既不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特點,又違背學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專業技術的初衷,打擊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自然也很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調查發現,不少中等職業學校為加強學生管理,依舊采用“全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管理模式和“重懲戒,輕激勵”的教育模式。“封閉式”管理將學生與社會隔絕,不利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任職;過多的懲戒只會增加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負擔,致使學生自暴自棄,不服管教。中等職業學校復制普通中學的教育模式,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沒有自己獨有的教育模式、教學理念,致使教育教學嚴重脫離社會生活,脫離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和發展實際以及心理需要,很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很難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三)家長輕視家庭教育的現實影響中職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很多中職生家長沒有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過于依賴學校教育,認為把學生送到學校讀書就是盡了家長的全部責任。可是,他們不知道以血緣與親情為基礎的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情感優勢和無法企及的良好效果,因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獲取學業成就,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家長訪談顯示,不少家長承認在管教子女方面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但他們往往以工作忙沒時間為借口,這其實是在推脫教育責任。
中職生存在學習習慣問題與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不高也有很大關系。受上普高考大學是正統出身這一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家長甚至認為子女在中等職業學校受教育是一種恥辱,所以他們對子女不夠重視,不夠關心。教師普遍反映,主動聯系教師詢問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情況的家長極少。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只有28%的學生家長經常關心子女的學習情況。根據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對子女期望值不高,顯然會打擊子女的學習熱情,妨礙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造成中職生學習習慣不良的原因很多。我們必須深入了解現狀,探本溯源,對癥下藥,找出解決中職生學習習慣問題的有效對策。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猶如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藝術家的塑像常由一位美術家來完成,而活人之塑像則是家長和一群教師來完成,倘若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成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響曲中,投入一絲一毫的雜聲,都會有損整體的和諧。”[2]因此,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應盡的責任,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失敗的陰影,將那些問題學生慢慢從偏移的軌道中糾正過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讓中職生找回學習的信心和樂趣!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國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