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藝術氣息濃厚,對音樂教學及有關組織藝術活動而言至關重要。一方面,透過音樂欣賞能夠拉近人們與音樂的距離,產生音樂藝術美感,使人們在賞析音樂作品時提升審美情感;另一方面,音樂欣賞課程也是當前大學生有效提升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透過音樂欣賞有益于學生的藝術修養形成,包括有助于增添創作靈感、陶冶情操、洗滌心靈等。因此,本文主要以音樂欣賞作為文章的闡述視角,談及了音樂欣賞教育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有益指導作用與構筑途徑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欣賞;大學生;情感;人文素質;培養
音樂欣賞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是目前高校透過素質教育教學提高大學生群體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然而,近些年以來,基于社會功力思想、院校間競爭激烈、辦學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音樂欣賞課堂變得極為被動,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及干擾。一方面不少院校忽視藝術修養與人文素質培養的密切關系,制約了音樂欣賞課堂上學生們的藝術素質養成,另一方面有些高校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手段與教材實施內容,影響了學生的人文素質養成、審美情感表達、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因此,高等院校應能高度重視音樂欣賞教育,關注音樂欣賞教育實施后的大學生人文素質養成,以豐富學生課后業余生活的同時,不斷提高藝術素養與文化內涵。
一、音樂欣賞教育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體現
音樂是直擊人們心靈,用于表達內心情感與溝通現實的一門藝術。音樂欣賞教育在大學藝術課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如果站在藝術氣息角度上去看待音樂欣賞教育,它的直觀作用主要體現在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操與審美情感,包括對人們人格的不斷完善作用。同時,通過許多音樂家、創作者等的音樂作品賞析,我們不難領悟到作者本身創造該作品時的所具有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狀況等,這對于學生們在活躍于當時歷史文化生活、領略到音樂具有的零距離感、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而言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此外,當人們通過大腦接收到音樂的情感傳遞時,人們往往會潛意識的隨著音樂的律動、起伏而在腦海中進行想象,實則這一過程也是音樂欣賞教育中許多學生逐漸領悟藝術情感信號的一種微妙表現。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們會伴隨了解到的音樂作品歷史文化、背景、題材等進行聯想,使之更好的處在“身臨其境”狀態下領略到音樂起伏、律動所帶給其自身的那種喜、怒、哀、思、樂等情緒。同樣,不同的人具有的性格、愛好興趣不同,在賞析同一音樂作品聯想到的意境或是主觀意識下的情緒表現也不盡相同。那么,當學生們在賞析某個音樂作品時,所具有的獨立、個性化思維也必然不同,所以當賞析性、藝術性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交織于一體時,也就逐步提升了學生們的思維活躍程度,利于其人文素質、藝術氣質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二、大學生音樂欣賞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一)提升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本身屬于一門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藝術專業,在學習音樂與參與各種與之相關的藝術活動時,實際上極為需要具備音樂審美的高度協調能力。只有學生們能夠領略到音樂的藝術氣息,才能體會到音樂的美感,在音樂欣賞的諸多作品下逐漸協調各類審美體驗。馬克思在過去曾經說過:“僅有音樂才能激起人們的音樂感。”也就是說,人們在聆聽、賞析音樂時會極大程度上調動感官刺激,進而才能通過人體感官刺激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這種審美能力往往需要協調人體感官能力,通過這種審美體驗來使我們發現“心聲”,并領略到屬于我們與音樂文化間的一種共鳴、溝通的藝術氣息。而恰恰這一過程正是人們提升藝術審美能力的必然交互過程。
(二)提升優秀品質
音樂藝術具有吸引力,在音樂欣賞教育作用下的許多學生不僅能夠透過音樂作品領悟到其異域文化、作品歷史背景、作品欲要表露情緒等的內涵性抽象元素,同時還能在熏陶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素養的同時,達到學生與音樂間的內在情感溝通作用。這種溝通,需要學生們通過“聆聽”來感受音樂具有的美感,以及音樂作品所處歷史年代、藝術氣息之下具備的生活感悟、基本情緒表達。特別是在當前愈發煩躁、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學生在課堂接受音樂教育的藝術氣息培養過程中,其不僅在于提高單方面的審美能力,同時也能通過音樂作品感悟到一些對生活實際、人性、價值觀等方面的多重思考,這也是學生透過音樂潛移默化提升人文素養、優秀道德品質的重要歷經過程。
(三)提升想象創造力
音樂欣賞教育之所以能夠提升學生們的想象創造力,是因為音樂本身就具備創造性的直觀特點。許多作品、音樂素材的生成,都需要歷經創造、音樂形式表達、融合音樂文化等多元化過程。那么,當學生接收到某一音樂作品時,即使只是一種基礎的輕音旋律,也會使得學生的腦海與音樂旋律一起進行律動,思考旋律是否具有美感與否,包括透過思考、想象等實現思維創造力等的素質養成。事實上,音樂作品使得學生們在深入想象空間時的歷經過程,也是學生對其音樂作品基本情緒思考、風格樣式分析、精神特質體會進行共振的一個過程。而完成這一過程客觀來說的質量好壞,在于學生的音樂素養差異水平高低。比如,許多學生在聽到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作品歌曲時,不少學生雖然能夠領略到其中作品表現出的激昂、振奮、熱血、愛國等情緒,陶冶了自身愛國情操,但卻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夠通過其中樹立直觀的價值觀、世界觀等。但是,音樂藝術具有的這種不折不扣的創造、想象特性,也必然是推動學生人文素質養成、價值觀樹立的前進動力。
三、音樂欣賞教育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構筑途徑研究
(一)豐富藝術文化內涵,提升藝術修養與鑒賞力
音樂欣賞教育本身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功能作用下不論學生人文素質水平差異高低,作為每個音樂作品的欣賞者,都必然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許多高校更為重視音樂專業下一些基礎功底、專業技術等方面的重視培養,卻忽視了素質教育功能體現。特別是至關于學生內心與音樂藝術交互的情感表達。如此一來,這并不利于學生在情感表達、人格完善、修身養性等。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教學時,不論是表演課賞析,還是不同題材的作品賞析時,都應當注重作品創作人思想內涵向學生的表述,目的是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自身完成與創作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并非是單純意義上的音樂技巧掌握。一個作品只有具備情感、技巧、人性等多元要素時,才能實現客觀意義上的雅俗共賞,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大有益處。此外,除卻幫助學生了解作品年代、背景、創造思想等的同時,還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賞析作品的充分時間與想象的“情境空間”,以促進學生培養出難得的藝術特質等,受益終生。
(二)了解歷史文化內涵,提升藝術人文氣息
隨著地域文化間的密切交流與信息化技術運用的普及,學生們對于新奇世界的求知欲望也顯著增強。特別是青年階段,學生對于音樂抱有的熱情非常濃厚。為此,這就需要以學生對音樂的熱情、興趣加以引導,逐步提升其對音樂的鑒賞力與音樂藝術人文素養。可以說,不同的音樂作品展現出來的歷史文化、創作背景、文化內涵也必然有所不同。通過音樂欣賞教育,應能重點學生在賞析這些音樂作品時對作品的藝術內涵、創作思想等的掌握,如此讓學生領悟到作品融入了情感才能更打動于人,具有藝術鑒賞力與人文氣息。
音樂家舒曼曾經這樣評價過肖邦:“如果北方獨裁者知道在肖邦的作品中,在旋律簡單的瑪祖卡里面,有一個多么危險的敵人在威脅著他,那么他一定會禁止這種音樂,肖邦的音樂是隱藏在鮮花叢中的大炮。”也就是說,舒曼這樣評價同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肖邦并非不無道理。這是因為肖邦長期輾轉于異域他鄉,所以在他的音樂中難免中帶有一種高冷、敏感、神經質的另類藝術氣息,但這也是透過其作品能夠強烈領悟到熱忱愛國與民族性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音樂欣賞教育課堂中不妨試著多留一些時間豐富一下學生們的“專業”知識,目的是提高學生們對音樂藝術及不同多元作品體系的鑒賞能力,以不斷豐富其藝術氣息與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
(三)激發創作靈感,培養創造力
透過音樂追求藝術氣息本質。高校音樂欣賞教育目的不僅在于輔助掌握賞析音樂素材、作品等具備的演唱、彈奏等專業技巧,同時更多的是在于通過作品的賞析使學生能夠透過歷史文化、空間、地域與作品人本身達到心靈層面上的積極溝通。這種溝通直觀意義上而言是充分對創作者的思想、文化內涵等進行充分了解,以實現音樂藝術間的“零距離”感,為學生們培養個性化的創造性思維、增添創作靈感、實現情感升華等奠定重要基礎。就如我們熟知的大發明家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之前,都是通過優美樂曲的啟迪之下,使其創造性思維提升更進一步,實現了思維的轉換與升華,進而創造了更多的舉世矚目偉大發明。由此可見,音樂欣賞教育需要給予學生情感交互與遐想的空間,使其逐漸培養創作靈感等藝術特質,具備濃厚的藝術人文氣息。
結語
透過音樂欣賞教育,大學生不僅能夠在賞析音樂作品時領會到創作人的審美情感、人文氣息、藝術修養等,同時也能在整個音樂欣賞教育過程中領略到音樂的美感,達到陶冶情操、洗滌心靈、健全人格等的修身養性重要目的。因此,教師應能對音樂賞析的有關作品、曲目等進行細致推敲,以切實滿足大學生青年的個性化需求,力爭做到達成寓教于樂、雅俗共賞的教學目的,促進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得以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俊.大學音樂欣賞教育在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的功能探究[J].神州,2012(05).
[2]楊麗霞.談音樂欣賞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大眾文藝,
2013(05).
[3]朱麗麗.關于當前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2(11).
[4]于穎.論音樂欣賞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及實施途徑[J].時代文學,2012(07).
[5]陳佳.淺析高職教育音樂欣賞課教學[J].青年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0(04).
[6]傅麗娜.高職音樂教育中的育德功能[J].現代企業教育,2012(12).
[7]周敏潔.人文素質課程《音樂欣賞》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05).
[8]羅劍莉.音樂欣賞在高職高專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職工教育,2014(18).
作者簡介:蘇藝(1982—),民族:漢,性別:女,籍貫:河南鄭州,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教育、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