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麟
【摘要】希曼諾夫斯基是20世紀波蘭現代音樂的奠基人。本文分別從演奏技巧、演奏情感剖析兩個方面對其早期鋼琴作品的演奏進行分析。
【關鍵詞】希曼諾夫斯基 ;演奏
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Karal Szymanowski,1882-1937),繼肖邦之后20世紀最偉大的波蘭音樂家。他一生的音樂創作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其中早期鋼琴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亞賓、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影響較大,整體風格傾向于浪漫主義。演奏時我們更多的是遵循浪漫主義時期的演奏基本方法。由于對希曼諾夫斯基作品演奏的音響視頻資料很少,所以筆者將作品中出現的技術點結合自己的彈奏體會,在此簡要總結一下。以供演奏者參考。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雙音的彈奏
縱觀希曼諾夫斯基的早期作品,會發現很多“雙音”出現在主題旋律的發展句中,例如前奏曲第四首就出現了半音化雙音連續上下行的旋律。此時雙音的上聲部要突出一些,并且上聲部旋律要連貫并且極富歌唱性。這就要求演奏者合理的安排指法,并且將手指對力度及音色的控制能力訓練有素。演奏時手指貼鍵,用指腹觸鍵。靠肘關節及手腕的轉動來獲得各手指指尖力量的平移,胳膊完全放松,力量下沉,這樣奏出的聲音飽滿又“連綿不斷”。
二、八度的奏法
八度是希曼諾夫斯基深化主題旋律的常用創作手法,用于推動音樂情感、將主題形象的刻畫更加豐滿、戲劇化。在他的奏鳴曲、前奏曲、練習曲等早期作品中,八度音程隨處可見。但是,同樣是八度音程,出現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主題旋律的強有力再現,有的則是旋律發展的需要等等,所以觸鍵方法也就不一樣。這里簡要概括有以下幾種:
(1)手腕為軸心,手指指尖“抓奏”。這樣的八度彈奏方法,適用于需要輕快、干脆音色的段落。例如前奏曲第六首、第九首中的某些段落。
(2)以肘關節為發力點,手掌架住手型,此時指尖需要強大的支撐力。這樣的觸鍵方法適合強力度要求的八度觸鍵,甚至在一些fff或sf的樂句中,肘關節的力量還遠遠不夠,要將肘關節的力量轉移到肩部,用整個胳膊的力量“沉”到指尖上流到琴鍵里去,所以指尖的放松和堅挺的支撐能力在此時尤為重要。例如在第七首鋼琴前奏曲中出現的八度樂句。
(3)用4-5或者3-4-5指彈奏八度上方音,以獲得連貫、細膩的音色效果,下方音則用大指貼鍵輕輕滑過,突出上方音的旋律,此時還需要手腕的轉動以達到力量的平移,從而保證聲音的結實。在其前奏曲第一首和第六首中就出現了這樣的音色要求的八度旋律。
三、和弦
我們會發現希曼諾夫斯基的作品中出現大量分解和弦,和弦范圍超出八度以上,有的甚至到了兩個、三個八度的范圍,這種和弦的使用大大豐富了作品的情感表現力,在演奏時我們要注意手腕不要高,盡量放低,手指貼鍵,“扒鍵”的感覺要時刻敏感,指尖控制力要強。若需要獲得連貫的聲音則要充分利用大臂小臂的轉動平移。
四、節奏
Rubato——自由節奏。在其前奏曲、練習曲、幻想曲、第一鋼琴奏鳴曲中都有出現,而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自由節奏最難把握。然而,自由不是“散漫”,依舊是嚴格在樂曲節拍里的,自由的前提是不要破壞樂曲原本的律動。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在音樂的結構內進行適當的彈性節奏處理,有“借”要有“還”。就像李斯特說過,這是“風中的大樹”。
五、踏板
希曼諾夫斯基作品中無論是速度、力度以及表情記號都非常豐富,要想把這些變化做的妙,踏板應該是一個打造完美音色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作曲家并未在他的曲譜中留下任何踏板使用的標記,筆者根據反復傾聽一些音響資料以及自己的演奏體會,總結出以下幾點供讀者參考:
(1)主音踏板。踏板的換踏不以拍點的重音和小節為依據,而只是在調式的主音上換踏,這種踏板方法使得和聲清晰,聲音干凈明亮,對于調性的鞏固有很大作用。這種踏板在其第一首鋼琴前奏曲中最為典型。
(2)模糊踏板。前一個踏板和后一個踏板之間沒有完全換干凈,兩個踏板界限模糊,使得聲音延長持續而又連貫,從而獲得一種朦朧之美。在他的第三首和第六首前奏曲中都可運用模糊踏板來獲得如水般的音響效果。
六、復調性
希曼諾夫斯基早期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復調性,在前奏曲作品和奏鳴曲作品中都有很明顯的復調性旋律出現。在他的前奏曲第四首中,更是標明了“ben marcato voci”的明顯強調聲部提示。
演奏時,要注意每個音和它彼此所處的聲部的關系,首先要做到頭腦清晰,心里要熟悉所有出現的聲部旋律,然后將音符按照它的聲部位置排列好,依據音樂需要靠手指的控制力將聲部清晰的彈奏出來,每一次主題的進入都要明確又清晰。
七、結語
“希曼諾夫斯基一生的志向是要當一個文藝復興的人,世界的人。”①在國家興衰的大背景之下,希曼諾夫斯基歷經了煉獄般的心靈折磨,他用音樂譜寫了他悲劇化的一生。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種流行文化充斥了整個社會文明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平靜浮躁的心,真正在音樂中審視過自己原本靈魂中的美與丑,站在一個高于他人的角度去探尋人類的情感和生命的意義之所在。希曼諾夫斯基用他滿目蒼穹的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最純粹最單純的情感世界。無論是作品創作還是演奏,筆者認為這是現代音樂人應該追求的本源之一,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而嘩眾取寵的摒棄音樂本身的作秀,而只是在音樂里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只跟音樂有關。對于希曼諾夫斯基的研究也是這些年剛剛開始,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來關注、演奏他的作品,挖掘其音樂價值。
注釋:
①C.Palmer(著),馬繼森等譯.《希曼諾夫斯基》BBC音樂導讀35,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9.
參考文獻
[1]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英)帕爾默(Palmer,C)著,馬繼森,等譯.希曼諾夫斯基[M].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3][美]阿圖爾·魯賓斯坦(著),梁全柄,姚曼華,梁鏑(譯).我的青年時代[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