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晟翔 閆雯
【摘要】山東大鼓,是北方鼓書類音樂之鼻祖,是山東地區的特色曲種,屬于鼓書類說唱音樂。作為齊魯大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曲種,近年來山東大鼓卻面臨著嚴峻的問題與考驗,在這些問題面前,筆者認為,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關鍵詞】山東大鼓;保護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
山東大鼓,為鼓書類曲藝形式,最初因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曰犁鏵大鼓。后自《老殘游記》始改稱為梨花大鼓。又因其產生時間較早,藝人們亦慣稱為“老大鼓”。研究者多認為它是我國北方大鼓中的鼻祖,屬于鼓書類說唱音樂。
鼓書類說唱音樂,在歷史上從唐代變文開始,后有宋代的陶真,元明的詞話,明清的彈詞和清代的鼓詞及一部分敘事道情。現存的鼓書類曲種大部分是繼承元明詞話的傳統,從明清彈詞的形式發展來的,山東大鼓便是其中發展而來的一類說唱音樂。山東大鼓能成為齊魯大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藝形式,是由她獨一無二的演唱形式來決定的。總結起來有四方面的特征:
一、唱詞
山東大鼓的唱詞基本為整齊的七字或十字句的韻文。用韻的規律大致為每段的第一句起韻,第二句押韻,以后逢單數句子不押韻,逢雙數句子押韻。平仄規律大致為凡在韻上的字為平聲,不押韻的字為仄聲,簡而言之即“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分明”。這類唱詞句式較規整,而在發展中為豐富表現力或使唱詞更口語化形成一系列變化句式,基本句式可以采取加頭、加腰、加尾的變化句式進行擴充。
二、唱腔結構
山東大鼓的唱腔結構為板腔體結構:它的板式之間的關系是用同一曲調以不同節拍(板眼)變化的變奏形式。它沒有戲曲音樂中的板式那樣完備,常常是每個曲種只有兩三個板式。
三、唱腔風格
鼓書類曲種一般來講沒有曲牌類曲種旋律性強,唱腔風格偏于敘事。它的音樂與語言結合的很緊,念誦性唱腔在本類曲種中占得篇幅比較大,在這類曲種中常有旋律性比較強并有特定表現功能的長句,這在鼓書類說唱音樂中尤為明顯。
四、流派的發展
鼓書類曲種中的流派一般比曲牌類曲種發展的更為突出。各流派的特點不僅表現在演唱書目、演唱風格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唱腔基本曲調上也各有創造,這一方面說明典型的鼓書類曲種一般發展的比較高,藝術上比較成熟,另一方面也因鼓書類曲種的基本調子較為簡單,不如曲牌類曲種那么豐富,要取得發展,要標新立異,就促成了流派的發展。
而今,隨著傳統文化的深入發展,山東大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然有了更為廣泛的含義,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占有獨特的地位,面臨的機遇及挑戰也是前所未有,在各方面因素的驅使下,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如:
由于是傳統曲藝形式,且演唱者為女性,再者該曲藝并不屬于當今流行的主要演出形式,故學習者極少。沒有良性競爭的氛圍下,大多數學藝者很難在技藝上提高,當然也很難出現具有高水平的作品。曲藝形式大多是傳統意義上的口傳心授,并沒有專門的樂譜、視頻,音頻也極為稀少,這一點上嚴重制約了山東大鼓的傳承。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提出之前,相關部門并沒有下意識的去保護這類曲藝形式,使得不少傳統段子隨著老藝人的去世而失傳。山東大鼓的唱腔較少,經常演出的唱腔更是比較單一,這點制約了大鼓書的創作,使得出現了作品少,精品少的現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問題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其中原因也包括山東大鼓的歷史與傳統。長久以來,通過藝人的口傳心授,一輩傳一輩,特別是在非血緣關系上的傳承時,很容易出現某些技藝或唱段的失傳。而所有的這些,幾乎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通病。針對這些問題,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相關部門要正確和積極的引導,特別是宣傳部門和媒體。何謂“非遺”?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研究員認為,“一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這個地區特有的名片”。所以,我們的宣傳部門要加大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一定要做正確的輿論引導。目前,在北方某城市的酒吧里,就有以演唱侗族大歌為生的民間藝人,不同的是,里面融入了搖滾、重金屬等現代音樂元素。這還是非遺嗎?非也。這只是古老形式迎合大眾口味所做的包裝。但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產生?筆者認為,這與主流媒體的導向有直接原因。因此,要想保護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流媒體必須對大眾進行正確的引導。
非遺要從娃娃抓起。要長期堅持“非遺進校園”的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率先開設非遺課程,讓學生了解非遺,學習非遺,學習的人多了,非遺傳承的空間才會大,才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要盡快形成或完善書面資料的整理與搜集。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如果不及時用樂譜形成書面的記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永久的損失。以山東大鼓為例,現存傳統唱段大多是由謝大玉口述經人整理而成的文字,需要藝人看著詞,根據當年的錄音學習。我想,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是否可以用樂譜記錄下來?使學習的人能夠更加明朗的看到樂句的走向,以便于對作品整體的把握,這樣對于傳統唱段的保存與傳承也是大有益處的。
鼓勵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參與良性的競爭。有關部門需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多開展非遺方面的比賽以及展演,使年輕人有更多展示傳統藝術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得年輕的藝人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長補短,充實自身技藝的同時也為保護一項傳統民間藝術貢獻了力量。
山東大鼓從形式上看,屬于曲藝類藝術形態,內容上來講,與音樂藝術也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她的唱詞有很強的文學性,而其中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唱段具有敘述性,非常值得保護與傳承。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大多具有文學性與歷史性,對于她們的保護與傳承,文藝工作者任重而道遠,但是筆者堅信,“非遺”這張名片,我們一定會薪火相傳,為子孫后代呈現老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主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0).
[2]郭學東著.山東曲藝研究·曲種篇[M].中國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劉晟翔,藝術碩士,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助理館員;閆雯,濟南市曲藝團三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