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 陳雅欣
摘要: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的展速度也很快。然而在這樣一個發展迅速的地球村中,民族文化逐漸迷失。以老年人為核心,從認識老人開始,分析老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點,著重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來分析其特質及其對居住生活的影響。分析建筑形態,老年人心理色彩來進行設計配置。對老年人戶外空間各要素分析,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結合的探討研究。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人住宅;傳統文化;認識老人
圖1 ?老齡化社會日趨嚴重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與速食文化的現代人幾乎沒有什么清晰概念。但是“孝道”二字,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傳統思想。如孟子所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下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現在社會發展速度迅速,年輕人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一家養四老。老年人生活環境的好壞標準,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是否心里上得到滿足,而非生理上的需求。西方人不論從個體還是群體都相比我們東方人更獨立,而東方人講究“反哺”,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年輕人選擇與老人一起生活,一是要盡孝道,二是社會上沒有更好的機構去專門服務這些老人。中國老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協助進行晚年生活。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懷。
我國老年住宅老年住區沒有得到如同發達的西方國家的健康發展,我國政府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政策,使住宅產業的發展得以多樣化,便民化,人文化。
一、建設老年住區具有實際意義
我國是文化大國,卻不是文化強國,更應該傳承“孝道”文化。很多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因為較早面臨老齡化的社會問題,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國面臨的嚴峻問題是經濟基礎條件尚未達到,就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了。亞洲各國的共同特點是比西方國家更為重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但各國又存有差異,根據各自國情所制定的對策也各有特色。日本由于與我國同屬亞洲國家,所以日本的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鑒,不僅是因為有傳統文化和家庭觀的相似性,更是因為兩國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過程在統計學上所顯示的相似性。日本“宅福利服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公營、民營、非盈利團體在內的一個數量眾多、種類繁多的規模,在老人福利與居住問題之對策上均表現了“先進”的姿態與成果,對我國有較強的借鑒意義。不見得說注重家庭養老模式,我們就欠發展老年住宅,做好二者的有機結合是關鍵。
二、中國傳統“禮”“樂”“仁”精神
《樂記》稱:“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北京傳統四合院就恰好體現了傳統倫理觀念中嚴肅冰冷的一面,但它另一面又反應出溫馨和樂的人情關系,所謂“天倫之樂”。四合院中追求的“四世同堂”是傳統家庭大團圓理想。中國民居建筑深刻體現了人居社會的禮樂觀念,這是西方建筑所不能比擬的。中華文化淵源流傳,禮樂刑政都是在調動人們強烈的心里功能,規范人的行為道德情操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圖2 ?當下各大城市普遍的小區綠化景觀
(一)戶外優秀文化喪失導致居住質量下降
中國歷史住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具體形態上雖然差別很大,但它們基本的特質空間體系是一致的。從構成住區戶外生活空間的構成要素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過長時間演變形成的豐富文化內涵中有很多要素都擬人化了,從而形成獨特的屬性特征。然而,今天的住區建設卻忽略了這種極為關鍵的要素聯系,形成了許多問題(圖2)。植物配備是人類心理健康要素構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方崇尚強調人的能動性,而我們東方文化則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植物生長環境習性,從而進行改造擬人化,拉近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似自然,則巧奪天工。然而在一些現代的居住小區中,忽略了人與自然的能動性,把人與自然強行割裂開。
三、結語
今天我們已經擺脫文化孤立的時代,我們不是遺棄傳統文化,而是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模式。我國是人口大國,在社區服務中,不僅要重視建筑內部的室內設計,還要重視建筑的景觀配置,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社區,提供相關的生活便利,更是要關懷老年人的心理生活。除了社區配合良好的老年公寓外,在家庭養老中,老年居住環境中仍然有較多的細節上要要求,比如老年人色彩識別度,這就使家庭裝修應適當選擇配色;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之視力下降,這就要求照明考究,以照顧老年人的心理感受。當然在今日我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中,我們還沒有對老年住宅投入過多精力,但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日趨到來,這一問題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楊靜.趙家輝.人口老齡化與城市養老[J].城市規劃.2000(02)
[2]譚證.劉浩.李震宇.21世紀老年住宅設與特點[N].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報
[3][德]克里斯汀·史蒂西.多帶住宅[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楊睿,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陳雅欣,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