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阿木
【摘要】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數學教與學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在教學上,學校也更加注重研究教學方法,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藝術性進行幾點闡述,從而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課堂教學藝術性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39-01
教學是教育的主要內容,教育的藝術性當然要體現在教學上。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課堂而言,就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密切相關,大有講究的必要。古人曾經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笨梢姽湃撕苤匾暸囵B兒童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很注意教學的藝術性。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并從興趣中尋找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并且取得很高的效率,往往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經聽一個老師給學生講“如何能被3整除的數”時,那位老師一開始就說:“今天,我們師生進行一次比賽,你們隨便給老師一個數字,老師一看就能馬上知道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3的倍數?!鳖D時,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大家紛紛給老師報數。其中一位學生還報了個八位數“32476829”。老師馬上回答這個數不能被“3”整除。學生不信,偷偷用筆算驗證,果然沒錯。再試,全都答對了。大家議論紛紛,以為老師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了。這時,老師特意賣了個關子,他并沒有直接說出竅門,而是告訴學生:“這個訣竅在數學課本里,只要大家認真閱讀這部分教材,我相信大家都能發現奧秘所在?!甭犃死蠋煹脑挘瑢W生們立刻打開課本,認真地看起來。由此,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這位老師最后還補充道:假如有一個數字“248574”,我們沒必要把各個位數的數字加起來再看能不能被3整除,可以選其中兩個加起來,譬如2+4=6,這兩個數字可以被3整除,然后再看8+4=12,也可以被整除,剩下的數字5和7加起來也等于12,也剛好能被整除,即一個數字中,相加的總數能被三整除,即這個數能被3整除這一規律。這位教師這種使學生“趨向鼓舞,心中喜悅”的設問方法,我以為就是一種設問的藝術性——有趣。
我曾聽有位老師講《圓柱體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形罐頭,將外面的商標紙剪開,看看展開后看是什么形狀的。在剪之前先讓學生想一想,剪開后的形狀,有些學生覺得是圓形的,有些學生說是梯形……有的學生按直線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按斜線剪開,展開后是平行四邊形。通過大家動手操作后就會認識到: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并不是想象中的圓形,圓柱體的側面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邊形,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剪開的商標紙的底和圓柱體的周長是相等的,高和圓柱體的高相等,底×高=剪開商標紙的面積,從而可以推斷出圓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積的周長乘以高。圓柱體底面的周長=2π×r,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體會,在實踐和問答中推導,弄懂了公式的來龍去脈,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發散思維,使其印象深刻,學習興趣自然也越來越濃。這位老師的設問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很有一點“發現法”的味道。我以為這也是體現了一種操作的藝術性——誘。
《學記》中有這么一句話“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就是說設問應該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先易后難層層解剖步步深入。學記的這句話到今天對于教育者仍不失其借鑒作用。比如練習多位小數的讀法可連續性的提出五個問題。這個數包含幾位小數,十分位上是個什么數字,百分位上是個什么數字,千分位上的數字代表什么意思,應該怎么讀。從整體到局部又從局部到整體,把讀數法則揭示得清清楚楚。在這里應該強調的是提問的難度必須恰當,要盡量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要盡量少提那些只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就能作答的問題。少提那些會喪失學生積極性的問題,問題要富于層次化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提問時要循循善誘以鼓勵開導為主,讓學生在成就感中逐步掌握知識,可見上課設問要富有啟發性,也是其教學藝術性的一個方面——巧。
我曾經在講倍數關系的時候,通過一首兒歌引入:一只青蛙一張嘴,二只眼睛四條腿,一聲撲通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二聲撲通跳下水……生動形象的畫面,借助多媒體工具,伴以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巴瑢W們,你們能否以等式表示這首兒歌?青蛙可以一直數下去嗎?”我適時的提出了問題。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通過播放一段故事或者寓言來引入課題,將整個課堂氣氛調動起來,在討論聲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同學們得出結論,嘴的張數=青蛙只數,眼睛只數=青蛙只數×2,腿的條數=青蛙只數×4,“那我們能否以字母來表示青蛙只數?”我緊接著又拋出一個問題,假如我們設青蛙只數是a的話,那嘴的張數也是a,眼睛的只數是青蛙只數的2倍,就可以用2a來表示。同樣,腿的只數是嘴的四倍,可以用4a來表示。最后,我總結道:在同一個情景當中,幾個有關聯的數量可以用同一個字母來表示,這就是字母代替法。用兒歌引入的做法不僅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引導著,教學緊湊,過渡自然,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還提高了教學效率,可見,這也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一面——引。
對于課堂教學,我的體會是:課堂教學應當靈活多變。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每天都在變化著的,同時社會環境也是在不斷發生巨大的變遷,教學的變化也很快,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等等,像洶涌的潮水一樣向我們涌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學習消化知識。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數學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選擇一些觸目可及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與現象。創設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好奇心,從而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生探求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獨立的探索活動,建構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蘇海濱,謝海英.讓數學教學因閱讀而精彩[J].小學教學研究2014(09)
[2]何一香.讓數學課堂在趣味中煥發魅力[J].小學教學研究2008(Z1)
[3]張建弟.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數學教學高于生活[J].甘肅省基礎教育網絡教研2010.4
[4]谷泓,商哲.遠程教育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