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廣東藥學院化學學科基礎課群建設的實踐經驗,闡述跨區域多校區辦學模式下基礎課群建設的方式方法,為其他采取該模式辦學的高校提供借鑒。
【關鍵詞】跨區域多校區辦學 "化學 "基礎課群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016-02
自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來,我國高校管理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多校區、規模化辦學成為高校發展的主流。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跨區域多校區辦學模式。多校區發展模式為拓展辦學空間、整合教育資源、提升辦學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由于辦學區域空間跨度較大,這種發展模式也容易導致教學資源松散,各學科之間相對孤立、難成體系等問題。課群建設致力于模塊化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科聯系、優化教學資源配置、降低辦學成本,因此受到跨校區辦學高校師生的廣泛歡迎。筆者所在單位廣東藥學院自2004年拓展四個辦學校區起,就開始這種辦學模式下建設基礎課群的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現在已經搭建了一個成熟的、穩定的課群平臺。現以化學基礎課群為例進行說明。
一 整合資源,搭建化學基礎課群平臺
對原本分散的化學基礎課程進行重新審視思考,將內容關聯密切、邏輯關聯性強、能力培養層次相同的基礎課程進行重新整合建設課程群,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的先進的化學基礎課教學平臺。打破傳統的四大基礎化學課程截然分離的壁壘,將其中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有機化學與波譜分析納入同一個課程群進行教學,而物理化學中需要用到較多的高等數學知識,與高等數學在同一個課群層面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精選教材,優化教學內容,刪減重復、陳舊的內容,突出主線,使課程之間的銜接更為合理,層次更加分明。
加強課程群的師資隊伍建設,打破單一課程的壁壘,統籌培養和調配師資。課程群的建立由課程群負責人和各門課程負責人組成的課程群管理小組負責,并從制度上加強課程群建設的管理和監督,并對本教學團隊教師的培養和調配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加強教師群體間的溝通,定期進行學術交流,整合教師資源,設立教師內部考核及首席講師制度,確保優秀的講師能在課堂第一線進行教學。
二 優化教學內容,建設有專業特色的化學基礎課群
在理論課的教學方面,一是要突出專業特色,精選理論教學內容。在保證學科系統性的基礎上,酌情刪減與專業無關的內容。目前我們所用的教材仍過多注重化學課本身的系統性,過多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內容,而與專業結合緊密的內容不多。因此,在時間緊、內容多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學內容既要介紹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又能反映學科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尤其要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發,密切與專業的關系,真正體現學科特點。二是要針對不同專業特色,突出重點講解。學生學習化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各學科領域。由于化學是醫藥學類的基礎課,如中藥學、食品科學、臨床醫學等都要運用化學的知識和技術。因此,在教學中除了系統地講授醫用化學理論外,還要注重與相關課程結合,即結合不同專業需求,突出重點講解,真正為學好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不同專業對學習化學有關內容的要求和側重點不同,我們在系統講解醫用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結合不同專業要求,優化教學內容,以實用為本,更新教學內容。三是要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堅持將啟發式、少而精貫徹于教學全過程,重在引導學生把握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留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思維空間給學生自學研究。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取、加工、總結、歸納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人機交互性強的特點,可以將學習知識與增強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交流與開發智能有機地統一起來,有助于教學和學習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結構的主動建構者。制作課程群網站,面向全校開放,構建網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習題庫、自檢自測為一體的在線學習教學平臺,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在課后得到了有效的延伸,提高了教學效果。
改革實驗體系,重視實踐環節。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它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中的積極作用。依托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打破傳統的“照方抓藥”式實驗教學方式,較好地發揮了實驗教學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中的積極作用。在實驗項目上可設置三個層次:基礎型、綜合型、設計創新研究型,形成由淺入深、由定性到定量、由基礎到綜合與設計;由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到創新思維、系統思維、綜合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實驗課程。多模塊的教學模式為基本操作與化學基礎實驗模塊、化學與儀器分析實驗模塊、制備與合成化學實驗模塊、物理量與化合物基本常數測定實驗模塊、綜合與設計性化學實驗模塊。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上述模塊之間互相交叉,每個模塊內又有不同層次。同時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第二課堂,幫助學生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三 校企協同創新,建設創新型應用性化學基礎課群
化學基礎課群的建設要改變以往和社會生產實際脫節,僅關注理論知識灌輸,學生在就業時被動接受企業挑選的局面,需要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主動創新,積極融入市場,提高基礎課教育的目的性和應用性。企業也需要改變以往在學校門口觀望或盲目等待畢業生的角色,積極走進校園,與學校協同創新,參與到化學基礎課群的建設環節中來,選派合適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參與課群(特別是實驗實踐課程)的構建,為課群小組出謀劃策,以客座教師、企業導師等身份給學生舉行講座、課外活動等,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培養與市場需求接軌。首先要遴選適當的企業作為合作方。入選企業應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積極的合作態度,對化學課群建設應有足夠的積極性并應具備培養計劃要求的條件。企業選派適合條件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參與到課群的教材選定、部分章節的講授及實驗課的指導中,將企業待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轉化為學生綜合實驗設計項目,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同時,按照“化整為零、由少到多、分時分段”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校企聯合培養,根據企業的需求以及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企業學習階段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學生在不同階段到不同企業進行短期專業學習或工程實踐。企業為學生配備企業導師,與學校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建立校企合作聯盟,探索校企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開發等多方位的共贏合作模式。吸收企業及行業專家加入課群建設的指導委員會,參與指導課群發展規劃。企業接受已掌握基礎操作技能的學生頂崗實習。通過校企協同創新,構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化學課群體系,大力推行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的適應性,使我校成為我國華南地區獨具特色的醫藥類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地方工科院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典范。
總之,經過多年的探索,廣東藥學院已經建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基點,依據醫藥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結合珠三角地區的地域特色和人才需求,通過整合課程資源和優化師資隊伍,推進課程的協調發展,發揮協同作用,已經構筑起專業特色鮮明、應用性強的化學類基礎課程群,實現了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促進了化學課程群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了大量專業功底扎實、實驗技能全面、有特長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其他采取跨區域多校區模式辦學的高校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曉.跨區域辦學模式:名校領辦與委托管理——成都市城鄉教育一體化經驗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4)
[2]5唐安陽、楊東霞.跨區域辦學高校的質量建設與特色發展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
[3]曹萍.跨區域辦學 "一體化育才——隨州市曾都應用技術學校發展紀實[J].學習月刊,2007(10)
[4]羅亞楠、于麗穎、于曉洋.高等學校化學課群的建設[J].廣州化工,2014(13)
[5]朱裕貞、黑恩成、顧達.工科基礎化學課程改革創新的實踐與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3)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