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如果一個老師不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總是把全班同學“一視同仁”,拿著相同的標準去“一刀切”,由此導致教師的要求很難被滿足,所以一部分能力差的學生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厭惡學習,甚至放棄學習。
【關鍵詞】嚴格 "尊重 "寬容 "鼓勵 "信心 "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155-02
由學生到教師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點。還記得四年前,當我平復心緒、鼓足勇氣走上講臺時,當孩子們伸直脖子用盡全力喊出“老師好”時,當我拿起粉筆寫下第一筆板書時,我知道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這是一個新的角色,一項新的任務,一種新的責任。
事實上,教師這個角色并不好扮演,不論我頭一天晚上備課備到多么晚,上課時總感到準備不夠;每次走在教室門口我都會擔心,這樣講孩子們能不能聽得懂;當我上完一節課走出教室時,我擔心這節課孩子們到底掌握了多少,下一節課再上的時候會不會全忘了。
每當孩子們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是那么的失望;每當他們上課搗亂時,我是那么的生氣;每當同一個知識點我講了很多遍,有的孩子還不會時,我是那么的著急。但我發現,我的失望、我的生氣、我的著急,換來的只能是學生對我的抵制與反感。我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我走下講臺,與孩子們談心,與他們交流,和他們一起做游戲,慢慢地,我與學生的關系越來越近,我詢問孩子們原因,他們告訴我:“老師,你上課太嚴肅了,我們都害怕你,尤其是你兇我們的時候,我們都不敢說話,其實我們不會,但我們不敢問你?!甭牭竭@些話,我才意識到,一切問題的根源竟然是失敗的師生關系。我每天在教案里尋找著改進教學方法的通道,及時調整教學方式,盡量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課下一有時間我就和孩子們一起玩,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孩子們笑了,我也笑了,我們成了朋友。
這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對師生關系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接下來我想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一 嚴格要求學生
教師的嚴格要求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教育的負責。當然,嚴格要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抓小學生的書寫。學生在上三年級的時候,都要面臨由鉛筆到鋼筆的轉換,而這也是讓不少三年級老師頭疼的事情。因為大部分學生在用鋼筆的時候,由于操作不當或者生疏,書寫本總是會被鋼筆水弄得亂七八糟。后來,在一次教師培訓上,專家給出了好辦法。在三年級開學初,組織一次書寫比賽,班級書寫較好的前三分之一的同學獲得使用鋼筆的權利。這些獲勝的同學心里非常高興,鑒于強烈的自尊心,他們不想因為鋼筆無法涂改而讓自己的書寫水平下降,所以會更加規范地使用鋼筆進行書寫,這樣就為其余同學做出了榜樣。而其余同學因為沒有得到使用鋼筆的權利,他們會更加認真地練習書寫。過一段時間,班級再組織一次書寫比賽,讓剩下同學的三分之一改換成鋼筆。就這樣,慢慢地,學生們在保證書寫水平的前提下,就可以順利地完成由鉛筆到鋼筆的轉換,不管是作業還是平時的練習,都能做到工整規范,老師們也就放心了??梢姡瑖栏褚髴撚校绞椒椒ǜ匾?。
二 尊重理解學生
三尺講臺不是切斷師生關系的深溝,也不是師生平等的障礙物,而是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和橋梁。就拿孩子們每天給老師的問候來說吧,學校大部分孩子特別有禮貌,見了老師都會打招呼。他們和我打招呼的時候,每次都是先立正,然后行少先隊禮,接著說“老師好”,特別有意思的是,有時候他們可能在走著路,然后看到老師過來了,他們會立即立正,動作特別快,有時候反而會嚇我一跳。
孩子們表現得非常好,老師是不是也應該禮貌地回應一下呢?通過工作后這幾年的所見,我把學生們和老師打招呼后老師的反應大體分成三類:第一類老師表現是這樣的,他們看都不看一眼,甚至裝作沒看見沒聽見,扭頭就走,這一類人應該較少,大約占5%,學生對這樣的老師比較反感,這位老師也會從他們打招呼的老師里面去除了,拉黑了;第二類老師表現是這樣的,他們會回應一下,哪怕是輕輕地“嗯”一聲或是微微點一下頭,這樣的回應學生還是可以接受的,這樣的老師大約占80%;第三類老師表現是這樣的,他們會微笑著看看學生,然后補一句“你好”,這樣的回應是學生比較喜歡的,當然也不太經常碰到,大約占15%。
其實,一個老師的良好形象應該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不要小看這么一個回應,對于學生的問候,我們回應一下,既是出于禮貌,更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讓學生尊重自己,首先應尊重學生。
三 寬容包容學生
有一天,一位小男孩被班里其他同學拉進了辦公室,原因是他在樓道里亂跑。我一聽心里的火就上來了,上一節課剛講完,就犯錯誤了。正在我就要發火的時候,我突然改變了想法,我想故意“晾”他一會兒,讓他反思自己。過了一會兒,我忙完工作轉過頭問他,“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我……我在樓道里跑?!笨粗樕系目謶直砬?,我突然不想懲罰他了。接下來,我們的交流由訓話變成了聊天。通過聊天,我感覺這孩子挺懂事,了解了許多關于他家庭的事情。這一次“放過”他之后,再也不見他在樓道里亂跑了。
這么一件小事讓我感覺到,對待孩子的錯誤不能窮追猛打,非得批得他體無完膚?!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回首我們的過去,犯過的錯誤不計其數,但我們就變壞了嗎?其實,有一些錯誤是伴隨學生成長的經歷,大可不必太在意,適當提醒警告一下就可以。此外,老師在處理學生錯誤的時候,要把握好“火候”:有些錯誤不能容忍,必須緊追不舍,幫其改正;有些錯誤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高抬貴手”。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給予學生多一點寬容,或許他們會給我們無限的希望呢。
四 鼓勵安慰學生
其實孩子們是很容易滿足的,有時候一句鼓勵的話、一本筆記本,甚至是一個微笑,都會讓他們興奮不已,尤其是在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可能他一下子不能回答正確,但只要你稍微幫一幫,引導他說出正確答案,然后當著全班的面夸一夸,比如“你理解得比較快,請坐!”“你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學生”“你的想法很新穎,真棒!”“你的聲音真好聽!”“你的回答真響亮!”等,這個孩子這節課肯定會非常認真地聽講。此外,笑容也是一種交流、一種鼓勵,多給孩子一點笑容、一句鼓勵,師生關系會更加融洽。
五 放手相信學生
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老師們關心愛護學生是對的,但過分的保護不但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反而會遏制其自我能力的提高。所以,多給孩子一些機會,放手給他們,或許就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有一次,幾個學生到學校來幫忙打掃衛生,其他的都干得挺好,最后只剩下四個衛生間沒打掃。其實看到衛生間里地面上的積水我也愁得慌,但我突然有個想法,為什么不問問學生呢?或許他們能想出更好地想法。我帶孩子們到樓門口休息,然后告訴他們,“今天我們的任務馬上就結束了,但最后這四個衛生間我們該怎么干呢,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議嗎?”有個孩子說用拖把吸干臟水,但所有的拖把都已經濕透了;有個孩子說用衛生工具,把水清掃干凈,這個方法我其實已經想到。經過討論,我們選擇了第二種方案,我讓他們四個自己分成兩組,我去給他們準備工具,兩組一樣的工具。然后讓他們自己選擇打掃哪個衛生間。待一切就緒后,我宣布比賽開始。只見他們先把臟水掃到下水道里,然后又用清水潑在地上,用掃帚把水掃進通往下水道的小孔里,就這樣一遍一遍地又潑又掃,不到二十分鐘,雙方相繼完成任務。表揚他們之后,我又把剩下兩個衛生間分開,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干得特別快,十分鐘左右就完成了。
通過這件事,我認為,老師真的不應該把學生抓得太緊,什么事都得自己做。適當地給他們點任務,讓他們來處理,其實他們處理的結果比我們自己做要好得多。有了這次的經歷,我以后會多放手給學生自己做,鍛煉學生的能力,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是我的好助手。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如果一個老師不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總是把全班同學“一視同仁”,拿著相同的標準去“一刀切”,由此導致我們的要求很難被滿足,所以一部分能力差的學生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厭惡學習,甚至放棄學習。
我們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標準,不要強求,不要逼迫,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嚴格要求與尊重寬容并行,批評與鼓勵共存,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