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分析我國高校ESP教學現狀入手,進一步剖析了ESP的特性及教學原則,并對目前ESP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及學習資源的創設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ESP "需求分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039-02
一 前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英語僅僅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的時代已經結束,社會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國內高校培養出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卻屢屢碰壁,如當律師的在涉外案件中出庭時無法用英語與當事人順利溝通,從事貿易的不會報關、不會用英語談判等等。而這些學生大多都已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甚至專業英語四八級,還有不少同學通過了托福、雅思等考試。由此可以看出,實際應用能力成為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最為薄弱和欠缺的環節。這讓傳統的英語教學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國家教育部高度重視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其中ESP教學改革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二 ESP概論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Special Purposes,簡稱ESP)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根據學習者特定目的及需求而開設的與某一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如商務英語、科技英語、法律英語、計算機英語等,其教學目的就是通過提高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里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培養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下開展工作的實際交際能力。而傳統的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簡稱EGP)教學卻重“知”(knowing)輕“行”(doing),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實際應用能力,很難適應工作崗位。ESP則推崇“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注重行為能力的培養,是對EGP教學的有益補充和修正。周平(2003)指出,外語教學是一個連續統一體,一端是EGP教學,另一端是ESP教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EGP重在普及,注重基礎語言技能的培養,為以后的語言實際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而ESP貴在應用,重點培養學生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是EGP的延伸和補充。
三 ESP的教學原則
根據國內外的相關理論及實踐研究,ESP的基本教學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authenticity)是ESP教學的靈魂。在ESP教學中,真實性應該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真實的語料。ESP重在實際應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接觸的教材及一切學習資料都應是真實的,而不是為了某一個語言點而刻意編造的學習材料。教師應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行業原汁原味的語料,這些語料應選自英文原版材料,文字表達地道規范,用詞概念準確。教師在選擇這些語料時,要保證難度與學習者的真實水平接近。
第二,真實的學習任務。ESP的教學設計應圍繞培養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而展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今后的工作崗位需求,盡可能地模擬學習者的目標工作情景,設計一些真實的學習任務,以任務為載體,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這樣的訓練才是有意義的。真實的學習任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為將來適應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2.需求分析原則
需求分析是任何課程設計的前提,更是ESP課程成敗的關鍵因素。Hutchinson和Waters(1987)將需求分為兩類: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在ESP教學領域,目標需求是分析學習者在未來的社會工作環境下需要掌握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目標需求還可進一步細分為必學知識(necessities)、欠缺知識(lacks)和想學知識(wants)。而學習需求則是指學習者為了掌握這些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而要做的一切。
實際上,需求分析就是找出學習者在學習方面的期望值與當前水平之間的差距,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為教學設計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據。因此,教師應充分調查摸清學生的現實需求,結合當今社會的形勢需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首先,ESP本身的屬性決定了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教學要素中,學生為中心,因為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幫助和促進學生構建意義的推動者,只在必要時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反饋。
但是,如果教學只采用單一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就會導致有的教師忽視了自己的準備和組織工作,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啟發大大減少甚至取消,也很容易導致那些自覺性較低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教師的組織和監管不到位,而放任自流,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因此,我們提倡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也可稱為“雙主模式”。該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優勢綜合。它摒棄了兩種教學模式各自的不足,綜合了兩者的優勢,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并不會自始至終主宰課堂,而是在必要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掌控學習的過程和節奏,使整個教學活動處于“一收一放”的狀態,形成學教并重的教學模式。這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Dudley Evans和St. John(1998)提出的ESP教師的五種角色:(1)他首先是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teacher);(2)他必須是一個合格的課程設計者,同時為學生提供實用可行的教學資料(course designer and material provider);(3)他既是專業教師的合作伙伴,也是學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4)他必須是一名合格的教學研究人員(researcher);(5)他應該精通ESP的測試與評估(evaluator),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時的分析總結。
四 教學策略
目前我國高校的ESP教學普遍存在不少問題,如課程定位和設置不合理、ESP師資力量薄弱、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環境較差及教學設施的更新滯后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有針對性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程設置
合理的課程設置,應該以需求分析為基礎,充分考慮用人單位及目標工作崗位的需求、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各高校可以從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辦學目標出發,根據本校的優勢資源開設適當的課程。
2.師資隊伍建設
ESP課程的特性,無疑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ESP師資隊伍發展不夠成熟,很多教師自身缺乏專業知識和相關的工作經驗,從而不能很好地將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各高校應以多種渠道加強師資培訓,比如選派教師去國內外的ESP教學師資培訓基地進修學習,也可定期邀請國內外ESP專家到學校進行培訓指導等等。
3.學習資源的創設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指出,學習資源(learning resources)是指支持學習的一切資源,包括支持系統、教學材料和環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幫助個人有效學習和操作的任何東西。在各高校,ESP學習資源的開發應包括教室、圖書館、模擬工作室、網絡資源、教學軟件、教學平臺等。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搜索國內外最新的ESP資源,也可把自己的教學資料如課件、講義、視頻等上傳,與他人共享。如能籌建一個專門的ESP網絡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必將能大大節約各高校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時促進各高校ESP教學的健康發展。
五 結語
高校ESP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各高校應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理念、師資隊伍、教材開發及學習資源的創設方面著手,規范ESP教學,讓其健康、有序地發展和建設,為更好地應對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新挑戰培養出更多的既有較高英語水平又有扎實專業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堅林.關于“中心”的辨析——兼談“基于計算機和課堂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的“學生中心論”[J].外語電化教學,2005(5)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