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生態學開拓了教育科學的新領域,開啟了外語教學的新視野,英語課堂教學中呈現出生態主體間的平衡狀態及良性循環,實現師生共同發展。本課題研究以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生態主體平衡為目標,以提高大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為主旨,圍繞課堂生態教學模式構建、調整自學與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改善教與學的方法、健全檢測與評估體系等方面,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潛在能力和興趣主導的效力。
【關鍵詞】生態化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043-02
一 選題意義
多伊爾和龐德把課堂生態定義為“對教學環境產生影響的互相聯系的過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網絡”。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中應存在一個微觀生態系統,在英語課堂的生態化教學模式中大學英語教師、大學生和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三大生態主體間相互適應、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在課堂中明確定位,系統中的一個或多個因子(主體)相互關聯,成為生態化課堂教學研究的焦點。
在生態化課堂教學系統中最主要的是教師主體因子和學生主體因子,教師是能動因素,學生是主導因素,該生態系統得以可持續、共同發展的決定因素及生物因素是兩者的良性互動;課堂環境是生態化課堂教學系統的非生物因素,也是課堂活動得以實現的基礎,包括物理環境(外在環境或教學場景)、符合專業特點和學生英語水平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適時調整的方法及教學手段、和諧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隨著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多媒體為核心的網絡教學方式成為課堂生態體系中的新元素,并且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越加凸顯。
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課堂中網絡環境的引入是全新的體驗和研究課題,打開了師生的視野。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和學生處于直接、頻繁的交往互動中,師生雙方互惠共生,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更有價值,師生合作或者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策劃教學方案、明確教學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發現問題、查詢資料、搜集信息、解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兩個生態主體之間既注重生命個體活動的自由和獨立,又注重互相之間自然而流暢的交流,進行知識、情感、觀念、經驗等各種信息的相互交換,以動態生成的方式達成目標,實現價值,形成師生共創的良性循環。由此,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平等地交流、互相促進、相互質疑,兩個生態主體之間形成伙伴關系,更加自如、自由地交流知識與智慧、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達到可持續共同發展。
二 研究現狀
20世紀初,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紛紛呈現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并且生態學理論在多個領域中被廣泛借用、移植及發展。生態課堂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教育學家沃特 W.(1932)的《教學社會學》一書中。30多年后,美國學者勞倫斯·A·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教育生態學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道德環境、生理和心理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其中教育的生態平衡是教育生態學的核心內容所在。宏觀方面,教育生態學開啟了外國語言教學的新思路、新視野,開拓了教育科學的新領域;微觀方面,在外國語言課堂教學中呈現生態主體間的平衡狀態及良性循環,達到可持續共同發展。
我國對教育生態學科相關思想、理論的探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總的來說,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運用教育生態學理論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即教育生態學的宏觀層面;而微觀層面,即深入探討課堂生態問題(如課堂教學環境構建、生教學模式、生態化課程體系、相關教學評估等)的微觀研究不多,甚至忽略了生態化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
大學英語教學一直備受外語界專家、學者以及高校英語教學工作者的關注,并且社會對學生英語應用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觀念、學習心理、學習策略、學習模式等相關調研及研究已大量涌現,這些調查分析對高校英語教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輔助此次研究順利完成,課題組成員設計了調查問卷,以調查、探討非英語專業學生對已修大學英語的教學評價、學習效果、現存問題及對專業英語課程的需求程度。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6份,其中男生占48%(142人),女生占52%(154人)。該問卷采用無記名形式填寫,所反映的內容較為真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調查顯示,在已修大學英語課程中,大多數學生坦言因詞匯量缺乏、語法功底薄弱和句型積累不足而自卑怯言,現階段的教學要鼓勵學生克服焦慮緊張心理,樹立自信的、積極向上的語言觀。另外,被調查學生對教學課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把多媒體應用到教學活動時,應避免單純的演示式教學,即教師不能只起到“電影放映員”的作用,在播放多媒體課件的同時教師應配以恰當的講解,將學生從被動地觀看電腦屏幕變為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三 研究的目標和步驟
本課題研究以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生態主體平衡為目標,以提高大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為主旨,圍繞課堂生態教學模式構建、調整自學與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改善教與學的方法、健全檢測與評估體系等方面,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內在、持久的英語學習動力,培育語言及文化學習興趣,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潛在能力和興趣主導的效力。本研究能夠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充分尊重其情感體驗。
根據教師與學生各自心理、生理、見識、知識結構的不同,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例如網絡虛擬環境、不同時空的教學場景、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等,根據專業特點及學生水平制訂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課堂組織形式亦可靈活呈現生態化;師生共同創作并積極參與個性化課堂教學,達到環境、師生和教學內容之間的動態平衡、和諧統一。
研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現狀調查,即總結我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階段為資料研究,分析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構成元素及框架體系;第三階段為實踐研究,設立合理的教學目標,構建科學的教學內容,形成系統的教學思路,生成教學設計方案,采用生態型評價體系;第四階段進行成果推廣,構建和諧、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四 可行性分析
本校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任課教師具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能夠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并且,本校外國語系設有大學英語教研室,定期召開教研會議、舉辦教研活動,這是全體大學英語任課教師教與學的交流平臺。一線任課教師作為終身學習者和教學的研究者,將多媒體網絡教學引入課堂,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積極參與調研及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資料、參與生態課堂設計、交流經驗,能夠保證本課題研究具有真實性及較高的信度。學院不斷強化教學質量意識,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領導重視教學、政策傾斜教學、投入優先教學、職能部門服務教學、科研促進教學、輿論引導教學的良好氛圍。學院注重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以科研促進教學,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通過教育科學研究,促進課程建設,明顯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本課題學校予以高度的重視,為承擔課題的研究人員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及科研成果的實踐應用。課題組成員將在進一步總結過去科研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工作強度與合作力度,明確任務目標及時間期限,力爭此項課題研究取得新的突破,獲得滿意的成果,為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再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李森.論課堂的生態本質、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2]陸明、丁萬江.口語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另解[J].外語界,2005(2)
[3]王雪梅.基于網絡學習生態系統的英語專業學位論文質量監控體系[J].外語電化教學,2011(1)
[4]曾方本.外語多媒體設計的語言學思考[J].外語教學,2004(5)
[5]朱菊芬.非英語專業新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J].外語界,2003(1)
[6]溫偉娟.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現狀調查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6)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