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知識的主人。
【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方法 "自能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082-02
葉圣陶先生對語文課訓練做了這樣的表述:“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做文章,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可見,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知識的主人。
一 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而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里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可是,當今的閱讀教學卻出現了偏差,特別是下面的幾個問題尤為突出。
1.老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老師轉
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一篇聲情并茂且十分完整的課文被師生分析得支離破碎、七零八落。教師一直占據著主體地位,問答式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學生規規矩矩地跟著老師的思路,完成老師的預設程序。如一位教師教學《一千根弦》:(1)默讀課文第二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盲人琴師收到藥方后的表現,你是怎樣看待他的做法的?(2)小組內選擇一個問題加以討論:盲人從無字的藥方中悟出了什么?你對這個無字的藥方怎么看?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學生的學習活動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逐步進行,學生圍著老師轉,老師牽著學生走。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思維去框架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積極思考,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澆滅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2.“散養式”教學,收不回來
為了改變教師的“滿堂灌”,即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的現狀,有些教師開始進行改革,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學為核心。但是卻不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學生漫無目的、毫無層次地分析課文,教師一味地隨著學生的匯報而進行教學。如一位教師教學《燕子》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問題:作者是怎樣寫燕子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自學。五分鐘后學生匯報,學生在匯報過程中沒有層次、沒有順序,想說哪就說哪。教師沒有進行及時的點撥或引導,任由學生自由表達。一節課下來,學生說了很多,收獲卻很少。
3.形式主義走入課堂,教學走馬觀花
在閱讀教學不斷更新的時代,我們的閱讀課堂也出現了這樣一些形式主義的環節:小組學習就是幾個小腦瓜湊在一起;學生的自學變成了默讀中自由;學生的朗讀千篇一律,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要求;電腦課件展示 一閃而過,何談欣賞、思考……教學過程走馬觀花。
二 小學閱讀教學中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1.教師的“教”支配、控制學生的“學”
“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這種曾被視為天經地義、不可異議的教育教學規律主宰了一些教師的教學生涯,它是傳統閱讀教學遺留下來的無法根治的痼疾。從而導致目前的閱讀教學一直走不出教師的“教”支配、控制學生的“學”的禁錮。
2.教師教學素養有待提高
一些語文教師的知識底蘊薄,知識儲備量少。尤其是縣城以下區域的教師逐漸老齡化,學習熱情逐年降低,工作精力逐年下降,導致教學理念更新慢,教學思想滯后。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新理念應用出現偏差,對課堂的掌控還很欠缺。這些教師的素養決定了閱讀教學的問題必然出現。
3.教師學習蜻蜓點水
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快,但是沒能領會實質就將所學運用到教學中,使形式主義溜入課堂。如,小學語文閱讀課提倡“讀寫結合”,有些教師就將“讀寫結合”引入課堂。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文本還沒有讀好,就讓學生“寫”。這些現象我覺得應歸結為教師的學習蜻蜓點水,不夠深入。
三 小學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我們教育的鼻祖——孔子比較重要的教育主張是“仁”“愛”,當代教育家魏書生的教學主張是“信”,斯霞的教學主張是“愛在課堂”……除此之外,我覺得“教”也應該在我們的課堂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如何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為此,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一直主導著我的教學。教給方法、教會自學,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本領,能夠自己尋求知識、提高能力、解決問題。課堂上以“少教”促進學生的“多學”。這里充分體現的是教師如何“教、導”,以此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自學能力,推動學生學習內驅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尋求一種“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內容為“一個核心”“三個培養”“一個改變”。
一個核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
三個培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求知欲、對事物主動思考的質疑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一個改變: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多教少學、反復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經驗式的發展、自主學習式的教學,力圖通過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策略和方法的創新來塑造學生的精神品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各年級制定學習預案。以學習預案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中,滲透著學習方法的引領。簡介一、三、五年級的學習預案如下:
1.一年級的學習預案
讀一讀。借助拼音大聲讀一讀,至少讀三遍,初知課文大意。
畫一畫。借助生字條在課文中圈畫生字,認一認,多讀幾遍,最好能組幾個詞語。
標一標。標一標自然段序號,看看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問一問。記下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可以用“——”畫出來),在學習中提出來。(初步學習質疑問難)
做一做。看看課后習題,按照要求試著做一做。
講一講。學后能講一點跟課文有關的內容,拓展知識。
2.三年級的學習預案
第一,我的字詞袋:初讀文,學字詞。(1)初讀課文,畫出生字,標清自然段序號。讀文做到正確流利。(2)找出難認的字,想出識記的好方法;找出難寫的字,認認真真地寫三遍,爭取為每個生字組兩個詞。(3)找出“我最喜歡的詞”,用興趣引領自學,難懂詞語用查找工具書、聯系課文、請教家長等方法試著理解。實在弄不懂的在書中做好標記,以備課上交流。
第二,我的資料庫:課前伸,多涉獵。知作者(名家篇)、知人物(名人篇)、知背景(故事篇),課前簡單了解文章作者、文中人物、故事背景,能記住一兩句簡介。(聯系課內外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第三,我的積累屋:勤積累,學表達。積累優美的詞句,如寫景文;積累細節句子,如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對話描寫等句子;積累有特點的段落,如總分式、總分總式等。(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表達)
第四,我的智慧囊:巧結合,會思考。(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說說大概意思。(初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2)結合課后問題再讀課文,嘗試著進行解答。(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文章的重點)(3)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作好記錄,學會思考。
3.五年級的學習預案
讀一讀。找出讀文興趣點:放開聲音讀一讀,畫出難讀的詞語與最感興趣的句段,多讀幾遍。
寫一寫。發現識字的難點:生字新詞學一學,難寫的字詞寫一寫;運用工具書,解除閱讀中的字詞障礙。
想一想。(1)概括全文中心點:想一想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試著寫一寫。(2)提出理解上的疑點:遇到不懂的句段,用筆記錄下來;將課后難題寫下來,課堂交流。(3)深入研讀課文:嘗試解答課后習題,想一想你是怎樣理解的。
查一查。摘抄相關的信息點:查找主人公或作者的生平經歷與時代背景,連通課內外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記一記。發現語言的亮點:發現描寫最精彩的語言或是與其他文章不同的寫作特色,將其摘抄或畫出。
學生根據學習預案,先自主學習,有困難可以與同學或在小組內研究。如還有疑問,可以記下來,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問題,集體來解決,教師在這時要發揮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質疑問難,把學生提出問題作為自主學習的首要任務,“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開端同時也是個人思維的動力。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那就是課堂上“少教多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