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應實現內容的理解和語言形式的統一,當下最為嚴重的問題是過分強調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忽視了對語言形式的理解,導致閱讀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關注文本獨特的表達方式,關注文本獨特的結構方式。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言因素 "語言形式 "表達方式 "結構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098-02
閱讀教學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讀懂語言文字和學習語言表達形式,不僅要關注語言內容“說什么”,還要聚焦語言形式,即關注語言文字是怎樣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語言內容的理解、感悟上,還必須憑借文本去體會作者語言表述的形式,實現內容理解和語言形式的統一。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講什么,做什么呢?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帶著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因此,閱讀文章首先要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么組織運用的。一是理解內容,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二是領悟表達方法,解決的是“怎樣寫”的問題;三是體會主題,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這幾個方面都不能忽視。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不能扔掉的,而且要把語言文字本身作為一個內容、一個目標提出來。所以,閱讀教學要用好教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發掘文本的語言因素。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要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語言文字運用”就是訓練人的表達能力,一個人一輩子可以不寫一個字,但不能不說一句話。著名媒體評論人老梁,說出的話智慧幽默,觀點獨到,語言犀利,在節目中用極富個性魅力的語言,點評生活、時事,為觀眾所喜愛,這顯示出他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悟和挖掘出語言表達的方法,再重點訓練語言運用的能力,然后進行方法的遷移,學生即可逐漸學會表達。一篇課文會有多種寫作的方法,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解讀,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破解語言表達的藝術密碼,領悟其中的寫作方法。再運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沉下心來認真揣摩作者的寫法,體會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如何表達真情實感,從中感悟值得學習的寫作方法。我們既要注重內容的感知,也要注重語言的感知,通過感知語言的表現形式,了解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這種內在聯系背后隱含的文化與審美價值,做到“寫了什么”與“怎么寫”的和諧共生。北大教授曹文軒在“全國第九屆閱讀教學觀摩大會”上做點評時說:“講文本,應該講文章之道,文章之法”,就是這個道理。
一 關注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
同一個意思表達方式不同、遣詞造句不同,最后所帶給你的語言情味和意蘊也是不同的。所以,要關注不同的語言形式,細心留意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給我們帶來好的效果,這樣的閱讀課才真的有語文味,才能真正讓學生受益。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言語的表達效果,感受語言的情感,體味語言的韻律,感知語言的魅力,極大地引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探索語言的表達方式,從而形成較為豐富的語感。
如:長春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多彩的夏天》一課,是一篇很美的散文,文章內容淺顯,沒有難理解的地方,教師在引領學習第一段時,要注重對“火辣辣”“盡情”兩個詞語的品讀。讓學生比較去掉“火辣辣”“盡情”這兩個詞后的句子,從而使學生明白加上這兩個修飾詞語就使句子更具體生動形象了。在學習第三段時,注意品讀“晚上,可以到田邊聽青蛙的賽歌會,看螢火蟲提著燈籠在草叢中游行”這一句。讓學生明白在寫自己聽到或看到的景物時加入自己的想象,會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然后,關注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把一段話寫具體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認為夏天是什么樣的,再給足時間,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法,抓住夏天的特點把一段話寫具體。
指導片段: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樣描寫夏天的?
生1:夏天是美麗的,我喜歡美麗的夏天。
師:想想他把夏天的特點寫具體了嗎?運用本課學習的方法,怎樣幫助他修改呢?
生2:夏天是美麗的,你看,花壇里的花五顏六色的,美人蕉紅得像火一樣,那么耀眼;牽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爬得老高老高的。有的花在向我們點頭呢!
師:你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3:還有叫不上名字的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開了很多的花瓣,有的飽脹得要破裂了似的。
師:真好,你把課外閱讀中優美的詞句都運用上了,真了不起!
生4:夏天,女同學穿著各色的連衣裙,漂亮極了。
生5:夏天,柳樹擺動著枝條,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掩著臉。
師:你看,把這幾個同學說的加進去,這樣寫就具體了,你會寫了嗎?
生1:會寫了。
這個片段是在課堂中的指導,多么有效果。讀寫結合,實現“言語形式”的有效鏈接。如果我們的老師都能在課堂上適時地關注文章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讀學寫,學生的作文何愁不會寫呢?
《林海》一課中的“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上的浪花嗎?”“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采用的比喻、擬人等寫法描寫,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教學中,多品味這樣的語言,使學生感悟語言的妙趣之處。
老舍的《草原》,語言太美了,像一壺醇酒,又仿佛山上的泉水一般順流而下,那么明快,那么自然。“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晴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寫得非常流暢。另外,真情表達,一個好的語言是真情感的傾吐。作者對草原美景的那種熱愛,陶醉的情感溢于言表。覺得那么清新,那么明朗。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上了小丘一會又下來。只用什么,不用什么,既怎樣又怎樣,這是情感的真情流露。第三,長句短句錯落有致,還加入了聯想、比喻句。這種語言風格在教學中要多引導孩子品味。
二 關注文本獨特的表達方式
在解讀教材時,我們要注意作者采用了哪些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
一般我們的教材里,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
在很多情況下,一篇文章是幾種表達方式的總和,是多種多樣的,產生一種綜合作用。有時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輔之以其他的表達方式。那么,在閱讀教材時,就要留意那些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因為這些表達方式向我們傳遞著精致、細微的動人情味。
如:《燕子》一課,第三段采用了描寫、記敘、抒情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斜”“掠”“沾”這些詞語把燕子輕、快的特點表現出來。閱讀時,要在這里讓學生體會用詞的特點,表達的特點。
《威尼斯的小艇》里有這樣一段話:“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這里采用了敘述、描寫、說明幾種方式,把小艇的特點非常清晰、傳神地表達出來。它的獨特性表現在三個“像”字句,在用詞上有變化,“有點像”“像”“仿佛”,不刻板,節奏上有變化,帶給我們靈動、跳躍的感覺。另外,把小艇比喻成新月,把行動的樣子比喻水蛇,形象具體,使小艇的特點躍然紙上。
三 關注文本獨特的結構特點
學習語文不僅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式,還要關注文本獨特的結構特點,從讀學寫。文本的結構形式,主要是指獨特的行文思路,與眾不同的構篇方式和構段方式。如:首尾照應、插敘、倒敘、前后對比等。
《一只貝》通過研究作者的寫作方法,采用對比寫法(兩種貝外形的對比、兩種貝經歷的對比、兩種貝的價值的對比等等)來領悟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體會對比的好處,能夠更加深化文章的主題。那么,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學習作者的對比寫法,更加突出文章主題思想。讓學生感悟到這些,從讀學寫。
《凡卡》的作者采用了新穎、別致的表現形式——寫信。正是這一形式的運用,才使文章的內容真真切切地打動讀者。在信里,凡卡可以直接傾訴自己的遭遇,表達自己回家的急切心情。在信外,他可以盡情地回憶過去在家里的美好日子。信里、信外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不僅如此,作者又安排了凡卡寫的信封地址不詳,夢中實現愿望的結尾。言語秘妙在匠心獨運的“特色結構”里。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解讀教材文本的視角一定要寬泛一些。只有進行有寬度、有深度的文本解讀和相關資源的發掘利用,才能保證教學過程中深入淺出,游刃有余。文本的語言因素要挖掘到位,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運用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語言技能,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菘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