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機,是學生進行積極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誘因。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進行,就能產生更有效的結果。學習的動機越強烈,學生就越能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就越能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使教學真正做到事半功倍。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動機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關鍵詞】數學學習 "聯系實際 "激發動機
【中圖分類號】G6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0-0100-02
數學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活動中,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選取學生有經驗的感興趣的事例,作為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并能把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引導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魅力。并把個人的學習和祖國的建設聯系起來,樹立遠大理想,增強高度的使命感,產生一種持久的奮發向上的學習激情。
一 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脫離實際的教學,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感到親切、易懂、自然。
1.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最好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知識有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產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小學生獲得概念、掌握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感性材料和感性經驗,取決于他們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例如,低年級教學“元、角、分”的知識,教學伊始,我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而又喜愛的情境:將“小熊百貨商店”搬進教室,“柜臺”里有女孩子喜歡的洋娃娃、卷毛狗,男孩子喜愛的手槍、飛機等。接著提問:小朋友想不想買呢?這些東西又都需要用什么來買呢?輕松自然地過渡到人民幣的認識。教學“圓的認識”時,利用多媒體演示“小猴騎車”這一情境進行導入,先是車輪制作成方的,計算機演示小猴前進時顛離座位。然后,車輪制成橢圓形的,計算機演示小猴子前進時顛簸的畫面。最后,車輪制成圓的,計算機再次演示小猴平穩前進的動畫畫面,教師此時提問:“為什么我們的自行車車輪都是圓的呢?”學生被這些似乎很熟悉,卻又講不清楚道理的問題所吸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講“比例尺”時,從學生的照片和校園平面圖切入,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學習欲望。此舉把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以動釋靜,以具體釋抽象。
2.選取生活事例,引出例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例如教學“稍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時,一上課,師生談話:寒假里,學校開展“多讀書、讀好書”的活動,同學們讀了多少本課外書?(教師有意讓兩名女同學和三名男同學回答,并板書本數:5本、7本、4本、16本、7本)××同學讀了16本課外書,一定增長了不少知識,值得表揚。教師就此素材出題:(1)在一次讀書活動中有5名同學,每人各看5本、7本、4本、16本、7本,平均每人看了多少本?(2)在一次讀書活動中,兩名女同學一共讀了12本,3名男同學一共讀了37本,平均每人讀了多少本?(3)在一次讀書活動中,兩名女同學每人讀了6本,3名男同學一共讀了37本,平均每人讀了多少本?(4)在一次讀書活動中,兩名女同學每人讀了6本,3名男同學每人讀了9本,平均每人讀了多少本?教師問:剛才我們一起不斷改編題目,什么在變?什么沒變?此環節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并依據其情節和數據編出應用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易被吸引。
二 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當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也會因熟悉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學以致用”不失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條好途徑。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進一步揭示具體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把課堂搬進大自然,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讓學生親身體驗,既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教師可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單價,另出40元錢,問學生可以買哪些東西或求其中一件商品與另兩件商品共多少元,或買其中的某幾樣商品,所帶的20元錢夠不夠等練習。學習了“土地測量”后,教師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先目測學校操場的長、寬及面積,再進行實際測量;讓喜愛打籃球的同學測量一下籃球場的面積。學習“約數和倍數”后,利用班級中每個同學的學號,請他們自己找朋友:誰和誰是倍數、約數的關系?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1”號的倍數有哪些?“6”號的約數有哪些、倍數有哪些?學習了“比例尺”后,教師可出示學生所在教室(長方體)畫在圖紙上的長、寬、高,實際的長、寬、高,讓學生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并比較用1/50、1/100、1/200這三種比例尺來畫這間教室,用哪一種比例尺繪制的圖最大?哪種比例尺繪制的圖最小?為什么?
還可以分年級段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低年級小朋友到超市購物;乘公交車上學的小朋友,計算出一個月的公交費用。中年級同學可算一算:全家一個月的收入、支出與結余,擬訂一份合理理財的方案,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高年級同學幫助樓內住戶每月計算水電費;為室內裝修測量并計算鋪地面用多少地板磚,噴涂四壁和屋頂需要購買多少涂料;運動會前,把學生帶進操場,為學校測量場地;社會實踐活動中,如何合理地選擇交通工具、交通路線及購買門票;建議學生把壓歲錢存入銀行,一年下來算一算一共取回的錢數,從小培養學生合理理財的意識和能力。總之,凡是有助于學生用已學知識解決時際問題的機會,筆者都讓學生去實踐。學生覺得這樣的題實在、有趣,身邊處處有數學,越學越有趣,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好學風。
三 到社會中調查
數學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對這一點學生認識越深刻,學習數學的動機就越強烈。為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社會中做調查、訪問,了解數學的用途。教學比例的內容時,由于我們身處農村,便組織學生到養蝦戶、養蟹戶處,了解往養殖池里投餌料、配藥水等的方法。由于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實際,學生也逐漸關注與數學相關的事物。他們看報紙、聽廣播都十分留意數學問題。如增加一個百分點是什么意思;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是多少……我因勢利導,以學生搜集的數據,如我國油、糧、棉增長的情況,奧運會上運動員獲獎的情況等編成應用題補充教學,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使學生看到我國各條戰線取得的輝煌成就,從中受到鼓舞,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在課堂教學方法上下功夫
要使學生對教師所上的課產生興趣,教學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多樣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生動性,力求做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而不會把上課當作一種負擔。比如請學生分角色讀題、自編作業題、適當運用彩色掛圖、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等都可增強課堂氣氛。教師還要善于組織課堂教學,把一堂課的學習活動組織得生動活潑,讓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口等活動交替進行。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同時,教師要以情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詳細生動的講解,維妙惟肖的表情,愛憎分明的態度,都能使學生的情緒受到強烈感染,覺得聽課是一種樂趣和享受。此外,還可專門設計一些“興趣課”,選擇新穎生動的內容,把游戲和競賽引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數學知識,又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探討,啟迪學生的思維。通過對生活現象的分析,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發生、發展及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真正喚起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誘發了“心求通而不達”的激情,從而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之中。以生活問題探求數學的奧秘,又在數學課上體驗到了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部動機,讓學生思維有了馳騁的空間。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