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形象地反映出,喝咖啡已成為當地人須臾不可割舍的生活方式。
維也納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咖啡館叫“咖啡櫥柜”,坐落于辛格大街,它的內部裝潢呈現土耳其風格。之所以如此,還要從一段歷史說起。
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軍圍攻維也納城時,一名叫哥辛斯基的波蘭商人作為奧地利傳令兵,潛入敵軍土耳其陣營,為奧地利軍方帶回許多重要機密軍情。在他的幫助和波蘭騎兵的救援下,維也納人最終打敗了土耳其蘇丹大軍。而在此前,哥辛斯基在潛入土耳其陣營時,由于他演唱的土耳其歌曲深受士兵們歡迎,每次演唱完,士兵都會請他嘗一杯苦澀卻香濃的咖啡。喝了多次后,他不僅上了癮,還喝出了品位,更被咖啡美妙的味道所吸引。他暗忖:以后定要在維也納開個咖啡館,它也定會給自己帶來滾滾錢財。
戰爭結束后,因潛入敵軍陣營獲取情報有功,哥辛斯基獲得了“咖啡櫥柜”專利,如愿在維也納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多年后,“哥辛斯基”效應開始顯現,到1900年,維也納已有超過600家咖啡館,而現在更是“遍地開花”。
其實,維也納的咖啡一點也不便宜。一小杯梅錫蘭或卡布奇諾就要5歐元。雖然如此,人們依然將咖啡館作為休閑的首選。很多人面前放一小杯咖啡,就會坐上幾小時甚至一整天,目的只有一個:盡情在氤氳的香氣中享受悠哉的“慢生活”。
自有了咖啡館,這里就成了知識界、文化圈人士活動的最佳場所。當年,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和同是作曲家的安東·布魯克納都是咖啡館的常客。弗洛伊德曾感嘆道:“咖啡館就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維也納人共同的家。”更有趣的是,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這對當年樂壇的競爭對手,彼此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卻時不時在小小的咖啡館碰面,并常常為咖啡的牌子發生激烈爭吵。最有趣的一次,兩人分別點了各自喜歡的咖啡,當男侍者將兩杯同樣的鮮奶油咖啡送到他們面前時,兩人都愣住了,一時不知該說什么好。還是勃拉姆斯對布魯克納調侃道:“你和我,可能也就這么一個共同點。”
2011年,奧地利向聯合國申請將維也納咖啡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快便得到了批準,理由是:維也納人在熱愛音樂的同時,也狂熱地摯愛著咖啡,這是全球所有地方絕無僅有的獨特景象。在那里,人們喝咖啡已經成了一種傳統,更將其作為享受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