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榮
【摘 要】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和諧氛圍;教學情境;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而一節四十五分鐘的語文課中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必須堅持教學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平等還給學生,把自由還給學生,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營造和諧氛圍,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新理念下,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解放學生的口、手和思維,讓學生敢說、敢做、敢于發現問題、敢于發表見解。
首先,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無論是學習問題的提出,學習問題的設計,學習方式的選擇,還是學習小組的組成,學習結果的預想都要貼近學習的實際,充分參與到學生中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預設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合作者。不能在每一次的學習過程中,都讓一群毫無準備的學生去面對一個經過充分準備的教師,要將學習當作學生與教師共同設計并共同完成的一個過程,教師要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基礎上進行教學。
再次,教師應由一個學習的權威者轉變為一個學習的引導者。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的擁有者和信息的傳遞者,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還應該是一個顧問、參謀和引導者。努力做到“果”讓學生自己摘,“問”讓學生自己提,“話”讓學生自己說,“情”讓學生自己抒,“題”讓學生自己解,“法”讓學生自己探,讓學生在“誤”中感悟,在“錯”中切磋,在“探”中感嘆,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動中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和諧的學習情境,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教師可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手段,努力創設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自身體驗的學習情境,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吸引人、感動人、激勵人的和諧環境中開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情境創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二是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三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
三、深入鉆研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教材是學生從事語文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鉆研教材不僅需要教師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把握教學中各知識點的深淺度,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把握教材的關鍵處,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課堂教學環節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密切相關,優化課堂教學就是使其每一個環節盡量合理化、科學化。盡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同,內容也不盡相同,但鑒于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及課堂教學的一般規律,其教學環節應按:復習鋪墊——導入新課——探究新知——鞏固練習——歸納小結的程序進行。同時要把握好兩個原則:第一,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第二、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性。即確定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要符合學生認知發展和心理活動的規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五、形成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教學模式簡言之,就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建構的(或選擇的)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穩定的由一整套教學策略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方式,它具有科學規范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素質等功能。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和構建科學規范的教學模式是保證。正如有些專家所言,如果一個教師能夠掌握七、八個教學模式,那對實施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六、運用多媒體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無疑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革命。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的使用現代技術手段,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問題情境、運用生動的動畫演示,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代替傳統的板書來出示問題和練習,這樣可節省大量的時間,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時利用網絡下載的信息可將有限的教材加以擴充和拓展,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與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小黑板的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它獨特的優勢,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具體內容精心制作合適的多媒體課件,使多媒體所傳授的知識,更貼近學生的認知結構。此外,教學過程中還要有必要的身體語言、情感表達、板書示范等,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