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燕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如何通過美術課堂學習國畫,發展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啟迪他們的心智,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改變傳統的一講二臨的教學模式,拋棄傳統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國畫教育;啟迪心智;激發興趣
國畫教育在小學的課程中,一直沒有很好的重視。從人的一生發展來看,小學生的思維最具可塑型。當今社會,傳統與現代并重,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畫,走進學生課堂有其必要性,這也反映了美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小學開設美術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許多畫家,而是要通過美術教學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啟迪他們的心智,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然而,傳統的國畫教學往往以教師示范為主,遵循法度,一絲不茍,孩子臨摹步步照老師教導去做,亦步亦趨。一片嚴肅認真,一片手忙腳亂。然后是反復練習此作。一節課下來,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畫,教師、學生家長在評價作品時是以與教師范畫是否相近為標準。試想一下,如此復制出來作品縱然“優秀”,又有何益?規范泯滅了孩子們原本自由創作的天性,他們與生俱來的愛美之心與天生的美術表現潛能以及由此引導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被扼殺。因此,在國畫課里我更主張讓學生學會運用國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在過程中使它真正發揮其“藝術語言”的功能。
一、了解傳統文化,增長藝術見識
中國畫藝術博大精深,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接觸不多,因此,有必要讓他們做一個常識性了解。我在給第一次接觸中國畫的年級上課時,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學的這種畫為什么叫中國畫?——中國特有的繪畫種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教師的背景介紹,一下子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對這門藝術的崇敬之情。接下來,對中國畫的材料進行簡單有趣的介紹,如:狼、羊毫筆;生、熟宣紙等,國畫色的名字很特別,讓學生通過名字分分類,猜一猜是從什么物質里提取出來的,這些都會使學生感到既新鮮有趣,又增長見識,一舉兩得。小學課堂上的國畫課是寫意花鳥,它只是中國畫的一部分,不能讓學生認為這就是中國畫的全部內容。我和學生一起準備、搜集了一些真實作品和圖片,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比較內容及形式的不同,在大量的作品及圖片的直觀吸引下,學生的腦海里很快有了一個基本的國畫體系。
二、教學形式多樣,激發學習興趣
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當學生剛進入課堂,教師進行教學時,由于學生對水墨畫十分地生疏。若以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機械地臨摹老師的范畫,學生易產生厭煩,從而討論畫畫,使他們失去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我在課堂教學中《駿馬》一課,是讓學生觀看駿馬在現實生活中的錄像,以及從一些電視劇里截取的關于駿馬的片段,在分析馬的結構特點以后再對用墨做了相應的要求,通過示范,學生對馬的畫法了解了,再讓學生進行分析自己如何來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過練習,最后要求全班同學在二胡名曲《駿馬奔騰》的音樂聲中,共同完成一幅大手筆——駿馬長卷。這時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同學間的協助精神得到培養。通過共同作畫學生能夠相互取長補短,繪畫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學生對國畫興趣也越來越高。再如,利用寫字的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鍛煉中,側、逆、頓鋒的應用以及色彩知識的掌握。即,讓學生用平時寫字的方法在宣紙上用墨寫上字,可以把字拆開、疊加、拼合等方法進行書寫,寫時也可用各種運筆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間填上顏色。通過訓練學生對各種用筆、色彩間的關系、疏密關系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很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余地。這也是我們中、小學生校的美術教育的要求,不是慣常的“抓兩頭,帶中間”的所謂“正態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讓每個受教育的學生都能獲得“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或“跳一跳,吃蘋果”的潤澤和成長的完善化教育。
三、深入生活,自由創作
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早就指出:“在藝術教育中,藝術中介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并將之運用于生活和職業,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完成。
小學國畫教學內容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貼近他們的生活。我在教學中重視讓學生深入生活,可以表現生活中的事物,如書本、玩具、自行車、田野的樹等靜物,還可以表現生活中的某一場景,如教室的一角、美麗的雪花等,也可以表現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拔河比賽、我愛家鄉的大棗、快樂六一、新鄭—我為你驕傲、等等,這樣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也為學生的自由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畫起來非常有勁,學生的創造思維也得到培養。也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去拍照,搜集圖片,然后,拿到課上分析取舍及作畫方法,允許學生大膽構圖表現,孩子們往往能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時他們的個性也由此得到充分發展。
四、減少束縛,讓學生大膽實踐
“相信我能行”是新時代孩子們的呼聲。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所有的東西全盤托出塞給學生,而應創設懸念,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得出答案。例如在墨色的濃淡干濕及筆法的運用這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上,我是這樣做的:①提出問題:國畫作品中深淺不同的墨色是怎樣調出來的?試一試,你能調出深淺不同的墨色來嗎?②你知道這些樹枝、藤蔓、葫蘆葉、荷葉等(教師可單獨畫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范畫)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怎樣執筆?③教師出一個難題,一筆下來有濃有淡,是怎么做到的?(教師可示范)學生通過自己去嘗試、探索,完全能自己得出答案。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玩一玩筆墨游戲:試一試深淺墨色重疊畫,你能發現哪些有趣的現象?學生在玩中就可以發掘出蘸墨、破墨的效果,教師只要稍加總結便可,這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性。
五、心靈交流,文化體驗
面對學生的精彩作品,我們不能只是心底驚嘆,要讓孩子們也有一吐為快的沖動,他們渴望認同,渴望去交流,渴望體驗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先集中起來,讓孩子介紹自己的畫,采取討論的方式對待畫中不足,教師可設計一些啟發性提問,如:給大家講講你的畫好嗎?為什么要這樣畫?你覺得他畫的怎么樣?你喜歡它的什么地方?如果你來畫,你會在哪些地方畫的和他不一樣等等。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展示自己,我們還可以在課程結束后,把全年級的優秀作品裝裱起來,全校展出,創設一個大的文化育人環境,學生也可以參與裝裱過程,體驗傳統藝術流程的魅力。
總之,小學生學畫中國畫,要改變傳統的一講二臨的教學模式,拋棄傳統的方法,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重體驗、重創作、重人文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