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能力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簡單闡述了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創新能力;創新教學;培養
創新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項重要素質,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的一個培養方向。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所以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結合工作經驗來不斷地改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能力。
一、培養實驗興趣,激發創新動力
初中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但不能持久。做實驗是他們上生物課最高興的事了。但是幾次下來,通過交流發現:他們的興趣在減退。原因很簡單:課本實驗雖然數量不少,但內容和形式與學生的需求有一定的距離,他們感覺好像是一個木偶一樣被牽著走。這樣的實驗遠遠滿足不了他們對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配合教材內容,補充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實驗;增加實驗內涵,拓展實驗外延;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打破按部就班進行實驗操作的傳統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較好的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學習了植物分類之后,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動手為校園內的植物掛牌。讓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一種自豪感由然而生。
通過以上種種努力,學生的創新意識被很好地激發出來,引發了許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
二、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在生物教學中,以往的一本為本的教學觀念已經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已阻礙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所以,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才能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弦,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教師對新課內容巧妙導入,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從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
1.搜集相關視頻資料,影像導入
聯系相關知識點,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實物導入
在授課前,教師可以搜集本節所涉及的動物或植物,向學生展示,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事物,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自然地導入新課。
3.問題導入
利用知識點創設問題情境,創設的問題一定要通俗易懂,最好是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現象。這樣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
三、增大學生課外閱讀量,打好創新課堂基礎
增大學生課外閱讀量,是實現創新的重要基礎。學生大腦中有了豐富的、大自然的資料信息,擴大了知識面,思維才能活躍起來,才會產生創造性思維。沒有淵博的知識,創造思維的形成就缺少鏈接。生物知識涉及面很廣,教師應重視創設博采知識的氛圍。\因此,在教學中,我幫助學生在各班建立興趣小組,要求學生經常進入圖書室,也可以讓學生在書攤上自己購買,自由選擇,廣泛閱讀,讓學生明白此書的哪一點、哪一方面不夠好,應該帶有批判的觀點去讀。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初步形成了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外閱讀形式多種多樣。如舉行專題演講會、辦專題手抄報、舉辦生物小論文比賽等。開展這些活動,學生便會翻閱大量資料,以此促使學生廣泛閱讀,開闊視野,涉獵知識,汲取營養。這樣,可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創新教法、靈活多變
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教育。一提起創新教育,很多人認為創新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校里搞發明創造。這是對創新教育的誤解。創新教育指的是教師教學理念要有創新,從而使課堂情境新穎、教學方法獨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為日后創新能力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源初性的個性品質,如好奇心、求知欲、認識的獨立性、自由思考、懷疑態度、探索精神等。這些盡管還不是創新品質,但卻是創新品質的源頭活水。沒有它們,或者它們受到過分的壓抑,就不會有創新人才的成長。
在生物教學中,知識的教授方法要靈活、創新,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訓練方法要靈活多變。解決生物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總之,任何一種課堂設計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做到愿學、善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