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愛明
【關鍵詞】初中作文 對話式教學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67-01
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注重師生之間精神互動交流的模式教學,它具有平等、民主、相互溝通等特征,符合初中生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對話式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也是適用的,它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廣闊的天空,減少寫作的束縛,讓學生寫出新意。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說明對話式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進入情境階段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是情境。在作文教學中創設情境,能喚醒潛藏在學生腦海里的認知記憶,引發學生對寫作意義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欲望,并能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寫作狀態中。
話題是對話教學的中介和軸心,在創設對話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寫作話題:在話題的選擇上,應該注重生活化,并從學生實際年齡特征和實際需要出發;在話題的設計上,應能給予學生思想啟迪和沖擊。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有利于師生、生生對話的開展,從而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和興趣。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創設生動、逼真、和諧,富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的對話情境。如在講述完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篇關于“家”的作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放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喚醒學生對家的依戀之情,然后播放文章中父親背影的圖片,進一步催生學生的情感。之后可向學生提幾個問題,創設對話教學情境,如:“文章中,從哪幾個細微之處可以看到父親對作者的愛?”“作者是如何描寫父親的?作者有什么樣的文字風格?”“作者的寫作思路是什么?”通過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起學生與老師對話興趣和欲望的話題,為下一步教學打好基礎。
二、對話討論環節
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生發情感后,對話式作文教學進入了第二個環節——對話討論環節,即討論一篇文稿如何寫作的環節。因為對話式教學比較注重教學主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言論,不要求觀點完美或成熟,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即可。
《羚羊木雕》一文講述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發生的一個小矛盾。在這篇文章中,學生對父母要“我”把羚羊木雕索要回來,以及“我”要將羚羊木雕送給萬芳這一矛盾,有一些認識上的不同。筆者在設置對話情境之后,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就此矛盾在班里展開了一場辯論。有些學生主張這貴重的禮物不應該送給好友;有些人卻持反對意見,認為父母不應該讓孩子不守信用,既然已將羚羊木雕送給了別人,就不應該索要回來。筆者讓學生就這正、反兩面觀點展開辯論,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贊同的某一觀點,提煉文章的寫作題材。有一些學生以“誠信”為主題開展寫作;有一些學生則以是否應該聽從父母的話為角度,以“孝順”為主題來寫文章。這個對話討論環節實現了學生之間的對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和激情,培養了他們的獨立寫作能力。
在對話討論階段完畢之后,學生在頭腦里已基本列出了寫作大綱。這時候,對話作文教學應進入獨立寫作、自我對話的環節。學生此時的任務,就是根據所策劃的寫作提綱,謀劃文章的選材、立意,并且提煉相應的主題,獨立完成一篇作文。
三、對話評改階段
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一般采用的是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的方式。對話式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嘗試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筆者在對話評改階段設置如下步驟:首先,小組之間互相批改;然后,從全班學生作文中選出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文,以此為范文,讓各小組對其進行修改;最后,小組長把本組批改后的作文交給教師。對于批改得好的,給予表揚;差的,給予專門輔導。
如在《羚羊木雕》這節寫作課中,教師可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況,先將學生分組,并在各組選一名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做組長,同時制定具體的評分細則。各組挑選出一篇典型的文稿作為范文,合力修改。在修改完之后,小組之間互換修改、點評。最后教師對作文的批改進行復查,并總結經驗,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給學生以鼓勵,以提高其寫作、批改的信心。
總之,對話式教學法是一種適應新課改的教學形態,將其運用于作文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非常值得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加以實踐。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