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珍

【關鍵詞】十字德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 德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46-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次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德”的培養是培養人的核心。
南寧市五一路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生源大多是農民工隨遷子女以及周邊普通市民子弟,學生的品德提升和習慣養成是學校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學校堅持全方位育德的思想,以構建“十字德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為核心,將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與時代發展進步相結合,著力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十字德文化”,展示了當代德文化的精神光彩,構建了新時代校園“十字德文化”品牌。
一、“十字德文化”的文化淵源及形成
德,早期甲骨文,(行,四通大道),(直,不曲折,不猶豫),造字本義: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晚期甲骨文將四通大道“行”簡化為“彳”。早期金文承續晚期甲骨文字形。晚期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蕩的含義。篆文基本承續晚期金文字形,在“直”與“心”之間多加了一橫。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解釋:“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心。”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也即所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基礎全在于德。“正心、誠意、修身”其實包括兩層意思,“正心、誠意”是要提高自己的德養,做到內得于己;而“修身”則更多的是禮的要求,要外得于人。其結果,則是要做到心口一致(這或許就是從直從心的意思),表里一致。
到宋代,有了“八德”之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是宋代對中華道德的新建構,是對中華道德的新發展,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明清,還影響到朝鮮、韓國等東亞各國。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他說:“窮本溯源,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講到中國的固有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
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次系統、明確地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體現了道德先進性與道德廣泛性的統一,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次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這為我們進行“十字德文化”的研究與精神提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內涵。
我們構建以“德”為主題的校園核心文化建設,將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忠、孝、篤、悌、恕”道德文化與時代發展進步相結合,開展一系列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和方式詮釋“十字德文化”的內涵,形成了“以德立校,德行校園”的德育新特色。
二、校園“十字德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一)打造“十字德文化”校園環境
為了在校園中營造出濃厚的“十字德文化”氛圍,學校從優化校園環境入手,力爭使學校的一草一木均凸顯“十字德文化”。例如,學校面向全校師生征集3棟教學樓的命名,經討論研究,最后將這3棟教學樓命名為“立德樓”“厚德樓”“明德樓”。這體現了德文化的深刻含義:“立德樓”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立功的動力,也是立言的前提,立德方能夠立人。“厚德樓”出自《周易·坤》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處世,以厚德對待他人,以厚德而載物。在社會上,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在學校中,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明德樓”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通過教育使學生知禮節,明事理,加強自身品德修養,努力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注重實踐,身體力行,使他們都能發揚與生俱來的光明德性,自新其德,積學儲德,使社會不斷進步,事事物物都能達到最美善圓滿的境界。學校還著力打造德文化墻,使校園里的每一面圍墻都“動”起來,在其上展示各個班級的德文化建設成果。教學樓的過道里裝飾有德文化名言和故事。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滲透“十字德文化”,向學生傳遞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環境的熏陶下,學生變得恭謙有禮,校園里浸潤書香。
(二)創建“十字德文化”班級文化
“十字德文化”指仁、義、禮、智、信、忠、孝、篤、悌、恕,學校賦予每一個字嶄新的、富有時代特征的含義,如:忠指的是忠于祖國,熱愛人民;智指的是明辨是非,增長智慧等。學校要求各個班級側重將其中的一個字作為班級德文化建設的主題,用“十字德文化”貫穿整個初中階段,組織學生學習“十字德文化”的含義(從德文化的傳統內涵到現代引申),分析班級德文化現狀,擬定班級德文化活動方案,引導學生傳承德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言行舉止,提升道德品質。圍繞本班級所確定的德文化主題,各班可發揮創意設計出別具特色的德文化活動。例如,七(9)班以“悌”為主題設計德文化活動,他們采用了學悌、傳悌、行悌、總結等四種方式。當該班級的班級文化建設進入“傳悌”階段時,設計了以下班級活動:(1)利用班會課組織傳唱孝悌歌曲《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好兄弟》《姐妹》《朋友》《兄弟無數》等,強調同學、兄弟姐妹之間的尊重、禮讓。(2)觀看影片《兄弟情深》。(3)出版一期以“成長勿忘同學恩”為主題的板報。(4)講經典“孝悌故事”、當代“孝悌故事”。(5)抓住節日教育契機(如清明節、青年節、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孝悌教育活動。
(三)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十字德文化”德育模式
1.打造家長學校
學校積極利用家庭教育這個重要陣地,以家長學校為主要載體,讓學校成為家長汲取教育能量的地方。學校把學生的品德教育作為班主任工作的首要工作來抓,把學生的品德考評納入學生素質評定,家長會的視角從關注成績向關注成長轉變,家長會的內容從匯報成績向引導家長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轉變,家長會的核心定位為:家校攜手,立德成才。平時,班主任注意將班級、學校開展的德文化活動、班級活動用照片或者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家長會上,用照片和視頻展示學生各方面的情況,讓家長真實了解學生的在校生活,如:“德文化”陽光體育運動會的入場式,運動會上的互助瞬間,班級里的“悌恕”精神,考場上的“誠信”承諾等。在家長會上,班主任還用生動的案例幫助家長認識孩子存在的問題并教給其引導孩子的方法,如:孩子沉迷游戲的專題教育;帶手機到校暗藏危險的案例教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案例教育等。這樣,家長會不再是學生成績的反饋會,而是讓家長了解如何教育孩子,實現家校配合共同培養學生。
在教師的引導下,家長積極參與孩子所在班級的“十字德文化”教育活動,家長很關注孩子的品德養成,配合教師將班級德文化延續到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將自己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故事撰寫成文章(如《與兒子共同成長,從“孝”起航》《讓“義”陪伴孩子成長》《篤志學習——致兒子的一封信》《這些年,陪伴我們成長的“悌”》《仁愛與真誠》等),學校對其進行收集和篩選,并將優秀文章編撰成《家長教育故事》,還請家長在家長會上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分享教育中的所得所失。家長間教育故事的交流,營造了濃厚的教育氛圍,提供了借鑒,此舉也促進了孩子和家長的交流、學校和家長的配合。《家長教育故事》這個新載體促使家長參與學校管理,配合學校開展教育,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和支持。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善用榜樣的力量,評選“尚德之家”“美德少年”。各班按照單雙周分別評出“尚德之家”“美德少年”。在班級里,學生通過自薦的方式,向全班同學介紹家庭里發生的“尚德之舉”“尚德教育”“尚德家風”。這樣做,能使學生感受到家庭傳遞出來的崇德尚德的精神,進而傳承和發揚良好的家風。
2.堅持“互動德育”
學校建立了“全員育人,教師普訪”制度,搭建起家校交流的橋梁。每一位任課教師都必須進行家訪,每個學期班主任要走訪20個學生家庭。教師在家訪中溝通、了解、互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獲得了家校合作的最大合力。教師們普遍認為上門家訪是對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促進。教師在家訪中有針對性地反饋的問題,家長們都很重視,主動和教師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的行為養成、品德培養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搭建起家校互動的橋梁。例如:開展“日行一孝”活動,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感恩父母,平時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和父母分享自己覺得開心的事;開展“親子心連心書信交流”活動,增強學生為人子女的感恩之情;結合“重陽節”“敬老月”等,號召學生以實際行動孝敬父母;寒假期間布置“禮孝過大年”德育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在假期中做到給父母、長輩拜年,讓過年“禮”表達謙恭,讓“孝”溫暖冬天;要求學生用照片、文字記錄自己的“禮孝瞬間”,請家長參與評價,使崇禮重孝的精神深入人心。
3.依托社區活動
“十字德文化”的魅力在于讓崇德的精神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讓學生的優良行為舉止引領社會的道德風尚。為此,學校將“十字德文化”與社會熱點、城市精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相結合,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社區德育活動。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學校還邀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社區活動,促進了家庭教育,讓學校、家庭、社區形成教育的合力,讓“十字德文化”有了更廣闊的社會舞臺。例如,青年節當日,學校團委組織團員在南寧市星光福建路口開展文明勸導志愿活動,讓學生做文明小使者,規范市民交通出行。兒童節當日,學校聯合南寧市淡村東社區開展社區清掃活動,組織學生深入街道、居民區,用自己的行動為建設美麗家園做貢獻,過一個有意義的兒童節。
此外,學校還以豐富多彩的校園德育活動為載體,讓崇德的精神深入人心。例如:雅安地震發生后,學校舉行“愛心涌動,情暖心間”捐款活動;組織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活動讀本,開展征文比賽,積極暢談自己如何把個人成長融入時代發展之中。
總之,南寧市五一路學校的實踐證明,學校開展校園“十字德文化”建設,能夠全方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優化學生健康成長的空間,整體推動學校教育工作向前發展。
注: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十字德文化”校園文化建設與研究》(2013B073)成果。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