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月強
【摘 要】在學習中培養質疑能力,是新課標對探究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本文以初中語言教學為切入點,結合筆者自己的教學經驗,對于如何更好培養塑造學生的質疑能力,全面踐行探究學習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語言教學 探究學習 質疑能力
新課標倡導探究學習,什么是探究學習呢?探究學習就是讓學生獨立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倡導探究學習,必須積極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語文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探究精神呢?本人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人人敢于質疑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要創設這樣一種氣氛,使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疑就怎么問。教師要以親切的微笑、溫和的語氣、和善的目光使學生消除疑慮;要以鼓勵的語言、明白的手勢、適時地點頭,使學生放開膽子;要以及時地表揚、隨機地稱贊、靈活的競賽,使學生亮開嗓子。如果教師因擔心學生說得不對而不讓學生說,或者因學生說錯了,教師就批評、責難,學生必不敢質疑。如在教學《羚羊木雕》一文時,我是讓學生自讀文本內容,再讓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學生先在小組內分角色朗讀課文,接著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完之后,由其他小組討論朗讀情況,認為讀得語氣、語調不準的地方,不但要說出理由,還要演示如何正確讀,給全班做示范。為了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我又組織學生開辯論會,我也積極參與其中,氣氛異常融洽,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我和學生一起研讀文本,一起質疑,一起討論,我們師生彼此平等,互相學習,互相信任,完全沉浸于融洽的課堂氛圍之中。
課堂上,教師無論如何不能以自己思考問題的范圍給學生“畫地為牢”,叫學生“就范”。學生思考問題通常有一種習慣性的思路,如怎樣根據種種事實下判斷,怎樣進行分析、進行歸納等。有時由于某些因素的觸發,會突破習慣性的思維的羈絆,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種種因素,培養和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
二、創設情境,激活課堂,使學生想質疑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引起的。課堂中語文教師要通過創設質疑的情境,將學生置于“問題”的環境中,啟發、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與探索,從而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要善于激“趣”。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新穎、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為了使學生咀嚼到閱讀課文的甘甜,教師可采用直觀演示、開拓想象、抓點拎線、形成懸念、展現意境、激發感情等方法作為閱讀、質疑的直接誘因,也可充分調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光、電、聲、像作用于學生的耳目,與文字相互映襯,入目入耳。
要貼近學生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在學習艾青的《土地》一詩時,學生對詩人用“嘶啞”一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不能理解,提出了許多問題。我就抓住學生對情感的迷糊,以當時正在熱播的《天龍八部》來引導,通過討論游坦之把自己的眼睛獻給阿紫的情節,進行類比,悟出“嘶啞”是因為它對土地愛的深沉不停歌唱的結果,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很容易理解詩的內涵。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鍛煉。
三、尊重主體,倡導自主探究,使學生能質疑
自主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在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特別是在知識的探尋中孕育著一種問題意識而倍受青睞。它對于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有著絕對的優勢。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放開手腳,讓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埋頭苦干對問題進行探索、歸納、得出結論。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有個學生經過思考,提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桃花源中人,與世隔絕幾個朝代后,為什么穿的衣服還和外面一樣呢?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理解了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所謂的避秦時亂,實際是避東晉時亂,借以影射東晉的黑暗現實。
語文課關注的是“人”的發展,而學生形成思想的最初萌芽也許就是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質疑。所以語文老師要精心呵護學生表現自己想法的意識,哪怕它是一個幼稚的想法,須知正確思想的生成也許就是從這里開始。
四、適時點撥,規范引導,使學生善質疑
學生養成了一定的質疑習慣,具備了一定的質疑能力后,教師要因勢利導規范學生的質疑行為,啟發學生提出有深度有質量的問題。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啟發學生動腦筋思考。有些課文,或課文中的有些詞句,學生閱讀時一晃而過,不覺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或者是容易發生差錯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故意設疑,激發學生思考。比如教《孔乙已》時,我故意設疑,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有的學生一愣,接著笑了笑說:“不知道姓和名字,綽號叫孔乙已。”一“愣”很有好處,學生動腦筋想一想,理解就準確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沒有阻塞的地方,就沒有水的流淌;沒有停止,就沒有行動。要學生產生疑問,思維積極,教師用問題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學生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發學生思考
提出的問題要結合生活體驗,既新穎又富啟發性,能夠引起共鳴。學習魯迅的小說《社戲》時,一個學生說,“偷”這種行為,一向被人們深惡痛絕,可在本文中,“偷豆”卻表現了農村少年的美好心靈,這是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激發了思維的碰撞。
總之,課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懷疑,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釋疑,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比傳統的通過被動的閱讀尋找所謂正確答案的教學方法更富成效。學生質疑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教學內容的感知和把握,以及思維得到訓練的過程。要不斷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引導他們發揮聰明才智,進而步入創新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