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鳳
摘要:質疑能力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的質疑。本文在分析當前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狀況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自主學習 質疑能力 培養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施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文立足于語文課堂,就語文自主學習中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了探討。
一、培養學生語文質疑能力的必要性
質疑是兒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疑問的驅使下,兒童會主動產生學習的意愿,并渴望及時解疑。這時如果老師尊重學生學習的意愿,順從他們的需求,學生就會自覺而積極地投入學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
新課程語文教材中創設了許多學生質疑的情境,其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在本篇課文中尋找這些疑問的答案,而且是教學生提出問題。要真正掌握知識深層的東西,就必須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疑”。
魏書生在談語文教學時說:“學民主的思想,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學生自身的能量,調動了學生源自內心的學習積極性。”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首先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使其感受到老師的關注,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朋友式的關系。其次,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在這方面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的做法就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在教學中提出了“三個不”、“三歡迎”和“三允許”的觀點。最后,教師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或眼神的肯定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贊許,學生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更勇于質疑。
(二)教給方法,使學生會“會疑”。
中國有句古諺語:“授人以魚,一日食魚;授人以漁,終身得魚。”學生敢疑,更應該會疑,要使學生認識到會疑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一開始學生提問經常找不到切人點,會提出一些諸如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之類的問題,這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深思熟慮之后再“質疑問難”,那些經過努力,或借助工具書、參考書、或與同學可胸悶的疑難,則不必再提出。從何疑起?怎樣疑?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1.從題目來質疑
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教學《只聽半句》這一課時,我首先從題目人手,設計了這樣的引話:“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是有什么疑問?”話音剛落,便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紛紛迫不及待地舉手提出疑問:誰“只聽半句”?“只聽半句”后果怎樣?
2.從字詞方面質疑
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一詩,用“望”而不用“看”,是因為“望”在表達“看”的意思時,重點強調的是“往遠處看”。詩中作者還沒看見“瀑布”就從老遠聽見它的聲音,這“瀑布”還在遠處,所以用“望”,表達“往遠處看”的意思。
讀書時,由于學生年齡小,可能注意不到此處用詞的細微之處。為使學生了解“望”這個詞的含義及作者在這里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教師可以這樣設疑:
對比這兩句話: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自然回去查字典,了解“望”與“看”在意義上的差別,進而感悟到作者行文走筆時用詞是多么準確。學生明確了這一點,質疑的目的就達到了。
3.從重點句段方面質疑
如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后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文章的重點句進行品析,引導學生質疑:“同一句話在文章中反復出現三次,你有沒有疑問?”剛一說完,學生的疑問便脫口而出:“為什么同一句話要在文章中出現三次?”“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通過閱讀、討論、評價,讓學生在寬松合作的環境中自行解疑,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養成習慣,使學生好疑。
除要學生敢疑、會疑外,還要讓他們養成好疑的良好習慣。質疑是教學活動的一個中心環節,這一環節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養成質疑的習慣,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凡事都要大膽接觸,大膽質疑,才能認識并了解它們。教師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他們提問,并不時加以鼓勵,給予肯定,使他們漸漸養成喜歡質疑的習慣。
總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探究者。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與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觀念徹底決裂,確立學生的主體觀念、師生平等觀念、教學民主觀念,倡導營造寬限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支持和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問題大膽質疑、爭論,使學生不但敢于質疑,學會質疑,而且善于質疑。